今年2⽉24⽇在昆明滇池之畔召开的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释放了“大抓营商环境、大抓招商引资”的强烈信号。受邀参加此次大会的农夫⼭泉董事⻓钟睒睒落坐于前排“C位”,这一不同寻常的座位安排,彰显了云南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重视,也传递了对于农夫山泉多年来深耕云南、造福当地百姓的肯定和尊重。钟睒睒在会后座谈会上说道:“让云南茶农成为产业主⼈”,透露出农夫山泉将继续布局云南茶产业,联农助农增收。
由此看来,这场会议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在“农⺠与共富”这一命题上的深度合作,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
从赣南到云南 联农助农的经验复制
农夫⼭泉的“联农助农”模式最早在江⻄赣州取得成功。2007年,⾯对赣南脐橙因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陷⼊困境的局⾯,钟睒睒果断出⼿,以保底价收购脐橙,并引⼊工业化思维,制定了“17.5°橙标准”。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帮助果农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也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探索出了⼀条新路。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右三)与企业团队在云南调研
如今,⾃称“灵魂是农民”的企业家钟睒睒,把成功经验复制到云南。2023年,农夫⼭泉在云南轿⼦雪⼭脚下投资建设的现代化水厂拔地⽽起。这⼀项⽬的落地,不仅为当地提供了⼤量就业机会,也进⼀步推动了云南的经济发展。另外,在临沧和普洱等茶叶主产区,农夫⼭泉捐赠建⽴了5家茶叶初制厂,并引⼊了国内⾼标准的⽣产线。2023年《人民日报》乡村振兴调研行提到,当地茶农通过接入农夫山泉供应链,茶叶收购价同比上涨40%。而《普洱日报》今年初的报道显示,该公司在澜沧江畔建设的现代化茶厂,已解决600余名脱贫群众就业。
提升品质 从“卖原料”转向“卖标准”
在助力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夫⼭泉深知,要想将国内的茶叶带出世界,就必须在品质和标准上下⾜功夫。调查发现,中国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价格一直以来都不太⾼,其中最主要还是品质把控问题,因此,农夫⼭泉借鉴了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在云南的茶叶初制厂和深加工基地中,都引⼊了先进的⽣产技术和设备,对茶叶进⾏全程把控和精细加工,提升当地茶叶的加工能⼒和品质,帮助茶农从“卖原料”转向“卖标准”。
重塑茶业 新时代的“马帮精神”
云南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而农夫山泉目前是国内最大的茶饮料生产企业(不含奶茶),公司创立的“东方树叶”品牌无糖茶系列产品,以及“茶π”品牌果味茶系列产品,2024年市场占有率第一。两个“第一”携手合作,双向奔赴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之旅,产业、茶农、消费者都期待未来尝到更多云南茶叶的“甜头”。
千年前,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驮着普洱茶饼翻越横断⼭脉,将中国茶带向世界。千年后的今天,农夫⼭泉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的疆界,为乡村振兴注⼊了新的动力。农夫⼭泉的助农之路不仅是“先富促共富”的路径探索,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积极践行。
在云南这片茶叶的故乡,农夫⼭泉正在书写新时代的“马帮精神”。通过制度设计和产业链整合,农夫山泉让企业家发现“帮农民就是帮自己”,让农民理解“守标准就是守钱袋”。这场发生在⻄南边陲的试验,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注解,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云南网记者 赵琳 通讯员 尹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