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印度向欧盟委员会递交了申请,要求“大吉岭茶”像法国香槟产区、欧洲一些奶酪产区一样,获得欧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保护,欧洲人第一时间就不干了。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啥不都是咱欧洲给置办得?好好继续做本分的后花园不是挺好?咋老净想着整幺蛾子。

这份申请果然受到了欧洲茶叶委员会中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代表的激烈反对。他们中就有人认为印度的茶叶产业根本就是欧洲公司一手带起来的,并不是印度人自己的功劳。言外之意就是,我们会继续高价购买你们的茶叶,你们继续维持现状就能好好挣钱,别再想着捞更多的好处了。
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欧洲市场,大吉岭的红茶确实是名头最响的。英国皇室一直是大吉岭红茶的拥趸。就连在日本,大吉岭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牌子太好,自然不一定是好事儿,因为仿冒者会蜂拥而至。

因为没有品牌的强有力保护,各路人马纷纷来分一杯羹,随便拼配一点大吉岭的红茶,就能叫“大吉岭”,那还算好的,八竿子打不到大吉岭的也可以叫“大吉岭”。欧洲人自然不管这些,可印度人坐不住了,好好的品牌,怎么能任人随意欺负。
虽然大吉岭的产量并不高,在印度茶叶总量中只占(96.2万吨)2%左右,但作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印度出口创汇的金字招牌,印度人自然想获得主要市场——欧盟的认可和保护。

其实在印度国内,早就开始了对茶叶产业的保护工作。茶叶生产和销售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控制,政府把印度三大类茶——大吉岭、阿萨姆、尼尔吉里红茶作为国家的茶叶商标在国际上注册,有独特的标志,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在1957年,印度通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以及1999年的《商标法案》,确认了“大吉岭”词汇和商标的知识产权。

在向欧盟递交申请之后,印度又经历了长达5年的激烈抗争,“大吉岭茶”终于在2011年骄傲地成为受欧盟地理商标保护的首个印度农产品。
又过了5年的过渡期,印度又将保护进一步推进:欧洲茶叶公司想要使用“大吉岭”商标,就必须保证是纯粹的大吉岭茶,如果只是含有部分的拼配茶,那也需要标明具体比例,不然就是违法。走到这一步,印度终于将“大吉岭”品牌的保护工作做到了极致。
说句酸话,印度的“大吉岭”的起源,就是中国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随军的懂点植物学的军官,看到了这种茶的价值,就在英国政府的授意下,将茶叶收集茶叶苗、茶籽,并把技术工人带到印度,在大吉岭试种。

就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大吉岭红茶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功跻身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作为茶叶的发源地的中国只能干看着,看着印度人一步一步为自己的茶叶帝国争取到了崛起的机会,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
可反观国内,作为茶叶大国,国内的茶叶市场就从来没有理清楚过。虽然我们国内有很多优质的茶叶品种,可很多茶农或者茶叶经销商们,对于印度所取得的成绩并不以为意。

很多人都觉得,好茶是给懂茶的人喝的。像很多国内茶叶种植户们所说的,很多优质的茶叶,国内自己喝都不够,根本不顾上出口。这确实是一方面,但是整个国内的茶叶市场,并不是只有塔尖的那一小撮茶叶,更多的还是像普通农产品一样,希望能够通过市场运作,来赚取更多的收益。
国内的茶叶市场,知名的产地,知名的品种,有很多都是如雷贯耳的存在,自然也就引来了很多的仿冒者。除了茶叶市场的混乱,茶叶从业者对于市场的教育和培养一直都处在“佛系”的状态,一切随缘。
国内的茶叶市场还是太过最近市场上非常火的“小罐茶”,懂行人的人都知道,玩的就是资本游戏,玩的就是概念,说的直白点就是赚外行的钱。对于一个茶叶大国来说,市场运作这块,反而是印度这个后起之秀做得出色,确实是值得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