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万茶企不敌一个英国立顿,这句调侃,就像14亿中国人挑不出一支像样的中国男足一样,是事实,是批判,也是鞭策。
科技是美国的,奢侈品是欧洲的,茶是中国的。
中国茶,究竟何去何从?

中国茶要向相声看齐,郭德纲厉害的地方,不仅仅是让相声得以传承,更是顺应时代的做出创新,德云社就是顺应时代文化创新的产物。
文化创新是一种质的改变,而非停留在表面,整个企业从上到下要贯穿这种思想,品牌展现出来的结果才会被消费者感知,这也是由企业基因决定的。伪创新不如不创新,会让消费者觉得品牌四不像。

36°N日照绿茶的联合创始人黄晓宇谈到文化创新的一点看法。
天福、八马这样的传统渠道品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尽显老态。对白茶舍等众多年轻茶品牌也都在互联网上也玩的风声水起。
不管聚焦单品类、产品线丰富稳扎稳打的竹叶青,还是全品类高端定位异军突起的小罐茶都在不断地推动着整个茶行业的发展。
竹叶青、小罐茶会是茶行业的标准答案吗?显然,并不完全是。小罐茶和竹叶青和一些线上的品牌完全是不同的商业逻辑。农产品的茶、消费品的茶,文化的茶是在三个领域的市场竞争,不同的品牌给市场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茶不仅仅是文化的沉淀,也是消费者对口味的沉淀。北方人与南方人的饮食习惯就是文化差异的一种展现,但是消费者的包容度在变大。茶行业要在消费者包容度还没有急剧变大的时候,要把产品品牌做好,等待市场的变化和考验。

中国茶要走品牌化才有出路,茶品牌化是行业最大的机遇,也是极大的挑战。品牌存在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信任机制,同时还解决消费者的决策困难,溢价是结果,是消费者给予品牌的奖励。而茶行业的认知参差,消费者对于茶的产地意识大于品牌意识,加大了茶行业品牌化的难度。
标准化难度高、产能不问题也是限制茶品牌化的主要因素,所以茶品牌化就要教育市场,教育市场就需要成本,自产自销的茶企行业内思维太重,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才使得当今茶行业如此落后,如此土、老、事、奢。对行业有洞察,才有机会。
当听到这些洞察的时候,36°N日照绿茶给出了市场什么样的答案呢?
36°N日照绿茶到底是如何从商业逻辑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聚焦,做减法。
36°N日照绿茶的答案都在这五个字里。
从品牌的产品线上做减法。
放弃做多品类,专注一个茶品类。专注本地茶,只做日照绿茶。专注区域市场,就不用考虑渠道的利用效率问题。品牌还是要搞明白定位,搞明白消费人群,解决市场什么需求。
在消费者的决策链条上做减法。
品牌一定要把最复杂的事情留给自己,把最简单的答案留给消费者,创新才有价值,品牌才有价值。至于产品如何去做标准化,36°N用了5重标准来做产品品控。
选定无性系龙井系列品种,
只选谷雨时期的原料,
只做扁形茶一种形态,
全程恒温充氮储存,
还要经历人工挑选,
最终呈现在市场端的就是一款产品,一款包装,一个价格。

当消费者产生需求的时候,只需要考虑这个价格在不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就可以了。
用简单来解决复杂,中国茶品牌化之路有很多种可能,
36°N将减法做到了极致。
品牌当然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但是创新不能停。
36°N日照绿茶同样也面临着这同样产能和标准化的挑战,但依然未来可期,这个年轻的品牌也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希望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