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茶叶采摘有以下特点:摘得早、采得嫩和拣得净。一般碧螺春的茶叶在晨间5时-9时采摘,9时-15时拣剔,15时至晚间炒制,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将茶叶放至隔天炒制,否则过长时司的摊晾会使茶叶芽头变红,影响茶汤口感。碧螺春的炒制与其他绿茶类似,只是增加了搓团显毫的过程,以形成碧螺春茶特有的螺状卷曲。整个炒制过程共耗时40分钟左右,期间每一个步骤都对锅温有严格的要求,对炒制手法的采用也相当有讲究: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芽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为“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碧螺春在每年春分前后开始采摘,至谷雨前后采摘结束,尤以春分至清明期间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珍贵。采摘时,通常选择芽叶初展、芽长2厘米左右的嫩芽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