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斗蟋蟀是古代人的业余娱乐项目,古书上有不少相关的记载和描述;可关于“斗茶”的娱乐却出现的不多,但这也和斗鸡、斗蟋蟀样,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娱乐方式之一。
斗茶的流行极大程度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斗茶,又被称作“茗战”、“斗茗”,举行时间大概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新茶刚出时,各地的茶乡会所,便会将各地有名的茶品或茶技师傅聚在一起,进行比赛。这种比赛刚开始是一种“雅玩”文化,到了元明清时期,渐渐地演化成饮艺风俗。
斗茶大概出现于唐朝,在宋朝盛行起来。北宋时期,国家安定,统治者重文轻武,大量的文人墨客大量担任朝廷要职。在这种安定的社会背景下,清闲的生活,使他们开始有闲心探讨饮茶艺术。同时,茶艺的盛行,又为文人们增添了娴雅之趣。为了比拼茶艺,斗茶便盛行开来。
品茶是斗茶的基础。由于不同的茶,香味、甘苦不同,文人墨客们为了分辨茶质,渐渐的将品茶发展为斗茶。斗茶时,主持者要请个三五个品茶名士,他们作为评委。各个茶品的拥有者按照自己的茶艺,将其带来的茶按照一定的程序煮后,交给品茶评委。评委根据所品茶的色相、芳香度、茶汤的香醇度以及茶具的优劣和煮茶的火候等,评出上佳者。斗茶的参加者如果在斗茶中胜出,必须竭尽所能,展示各种精细的技艺和工序,泡出手拿手的好茶。茶道这种茶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斗茶的影响,而快速成长起来。
斗茶这项活动源自福建建安民间,有唐冯贽《记事珠》一书中的记载为证。举行斗茶仪式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山林野外,以便应和茶香的自然之趣。它在茶艺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有也是有讲究的!
茶水的香浓和色味,与冲泡的时间和次数不同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第泡茶冲泡的时间越长,色味越浓,而次数越多,色味则越淡。对于茶品而言,其所需要的最佳冲泡时间和次数,因茶品的不同而有不同。
红茶和绿茶一般情况下,取3克左右的干茶,用200毫升的沸水冲泡,闷泡4-5分钟便可饮用。不过,这种方法还有个缺点,那就是水温过高,容易将茶叶烫熟;水温高,能够有效地浸出茶香。最有效的红绿茶温度应该控制在80℃左右,时间大约在7-8分钟。泡茶时,水量不宜过大,一次喝不完,浸泡时间长了以后,茶水会变凉,茶香与茶色会受到影响。一般红茶和绿茶的冲泡三四次为宜。
饮用乌龙茶,多选用小型紫砂壶。壶内茶叶量较多,泡茶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的话,茶水就会变苦!第一泡时间控制在1分钟之内,第二泡控制在1分钟15秒,第三泡多数在1分钟40秒,第四泡掌握在2分钟15秒左右,第五、第六泡时间逐渐加长,以茶水颜色香味恰到好处为宜。这种泡茶方式,浸泡次数不超过6次为宜。
通过以上两种茶的冲泡方法,可见,泡茶水温与用茶数量也和泡茶时间有着一定的关系。茶叶适量,泡茶时间长一些;茶叶量大,泡茶时间应适当缩短,这样可以防止茶水过浓。水温高,泡茶时间短一“些;水温低,泡茶时间适当放长一些,这样可以控制茶叶内物质的浸人量,以达到上佳的茶水效果。茶叶量的多少也和泡茶次数有一定关系,感性的认识结果应该是:茶叶量大,泡茶时间短,泡茶次数适当增加;茶叶量小,泡茶时间可适当放长一些,而泡茶次数则不应该太多。
知识小拓展:
茶文化博大精深,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爱品茶的人,总喜欢摸着自己的规律品茶品性。其实,只要不过于极端,用适当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饮茶、品茶,就是对茶文化的一种探究,就是一种茶性与人性的极致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