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国是个老知青,他下过乡、养过猪、当过炊事员、做过煤炭工……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挣钱不容易。临危受命接手茶厂时,他便决心要做百姓喝得起的好茶。他坚定“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带动当地茶农增收的同时,让信阳毛尖茶远销海内外。2015年11月,河南信阳刘祥国荣登“中国好人榜”。
1981年,35岁的刘祥国,从平顶山调到凌集茶场工作,先后担任机电维修工、制茶队队长,从此他便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在茶场茶叶大量滞销的情况下,刘祥国临危受命,开始从事茶叶销售工作。为解决茶场面临的困境,他背着茶叶单枪匹马进京闯市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很快打开了京、津、冀、鲁地区的市场。1994年,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创建了潢川县光州名茶精制加工厂。26年来,刘祥国始终坚持以“做良心茶,做放心茶”为目标,坚持品质第一,精益求精,为每位喜爱喝茶的消费者做出好茶。为了做好茶,无论从原材料的采购还是加工,刘祥国都是亲自把关。
多年来,许多信阳毛尖茶商将茶拼命往“高”里做,但刘祥国坚持“薄利多销,持久经营”的平民路线,生产一批价格低、品质好,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喝得起、买得起好茶。对于如何识别信阳毛尖的优劣,刘祥国不仅将茶知识制作成宣传折页,免费发放给广大消费者,还开展免费培训,向茶农和消费者普及茶知识。他自己不仅是“行家”,更重要的是引导广大消费者成为茶叶品鉴的“行家”。虽说茶叶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但质量却是“国际化”。光州系列茶叶经历过风雨,却从未倒下,就算国际上屡屡出台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欧美苛刻的“绿色壁垒”也从来没有把它拦在门外。凡是他的企业加工的茶叶,就算是60元一盒的茶,也要经过11道工序,每道生产工序都对应严格的监测设备和手段,有对应的质量等级要求,保证做到每一批加工出来的茶叶在条形、口感、汤色、香味等方面始终保持不变。
“宁可拉棍要饭,绝不坑蒙拐骗!”这是刘祥国的口头禅,他认为,虽然时代在变,但顾客至上的传统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有“回头客”,才能出效益。
·本报记者 束芳·
网 友 点 评
网友@温馨三分:#好人365#之最诚实守信:中国人喜欢喝茶,也从茶里品出不少人生哲学。当代茶学家庄晚芳认为廉、美、和、敬可为饮茶人的四德。廉是勤俭清廉,美为给人舒适的感受,和为和诚相处,敬乃敬人爱民。如此看来,茶人刘祥国不能不说是茶人合一。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