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白居易的《两碗茶》写尽了茶与生活的重要况味。一直以为,中国的著名产茶地都在南方。
陆羽的《茶经》开首第一句就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意思再明白不过:好茶、名茶都出自南方,北方不产茶。山西地处北方内陆,历史上没有产茶的记载。 山西真的不产佳茗吗?其实不然。
山西绿茶亮相茶博会
8月13日到17日,2015第五届山西茶业茶文化博览会在太原举办,以云南茶为代表的普洱、红茶等茶类占据了大多数展位。尽管数量上占尽上风,但却不是最大的赢家,不少展位门可罗雀。相较之下,由我省原平市晋元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毛建茶,带着浓浓晋味,为观展群众和客商带去了一次味觉冲击。
展会举办期间,尽管该公司的展位屈居展厅一角,而且只是一个单开门的标准展位,但展位前总是人头攒动,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包括新华网、网易、搜狐、中国网、中华网、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茶多网、伴夏茶网等媒体或直接报道或转载了相关报道,直言“晋元”毛建茶填补了我省无原产地绿茶的空白。 毛建茶究竟有何来头?
原来,毛建茶是以我省原平市西北山区特有的野生岩青蓝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岩青蓝学名毛建草,俗称毛尖。有文献记载:毛建草,唇形科植物,青蓝属,多年生草本,为桃形单叶,叶面有微茸,叶脉清晰,绿色,开紫蓝花,多生于海拔650米至2400米的高山草原、草坡或疏林下阳处。由于该草具香气,可代茶用,自古以来忻州市老百姓就有采摘、熬制、饮用毛建茶的历史。常喝此茶有助于消食化积,因而在当地广为流传。
据了解,当地传统的泡制毛建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每年伏季采集嫩叶,放在瓷瓮中沤制,然后反复上笼蒸晒,即成饮品,此茶色泽暗红。二是冬春经霜雪冻踏后采集,由于数九天霜雪消除了叶中的苦涩味,因而采回后可直接饮用,茶水呈黄红色。
“当地老百姓土制的毛建茶属于红茶的范畴,而我们‘晋元’毛建茶则是一款绿茶。纯天然、纯绿色、无添加,汤色清亮、口感香醇。”晋元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郄顺来告诉记者,该茶的制备方法作为发明专利,已被国家专利局正式受理申请。产品不仅通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而且开创了毛建草在我国成为绿茶代饮品的先河。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饮料茶叶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机构均对“晋元”毛建茶进行过检测,结果显示:该茶应检的各项卫生、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有机茶标准。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为例,送检的“晋元”毛建茶其茶多酚的含量为12.6%,高出全国茶叶平均值0.6个百分点,特别是对人体有益的钙、铁、镁的含量都远远高于全国茶叶的平均值。
大胆创新毛建茶由“红”转“绿”
郄顺来,土生土长的原平人。他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好钻研,好琢磨,而且身上有股子闯劲。2010年,偶然的机会郄顺来结识了两个陕西汉中的朋友王艳(化名)、王馨(化名),带着他们一起回到老家采药材。一天饭后,王艳觉得肠胃特别不舒服,郄顺来见此情形,一边安慰她不要惊慌,一边取出自家存储的毛建茶(红茶),泡好一杯浓茶让其喝下,没过一会,身体有了反应,先前那种憋胀的感觉逐渐消失了。王艳对此茶赞不绝口,随口说了一句:“没想到这茶还能调理肠胃,这么好的茶要是拿到市场上一定好卖。”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郄顺来就拿着毛建茶到山西省食药监局进行检测,“我就是想看看这些用土办法做出来的毛建茶符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是不符合国家标准,就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令人失望,卫生指标很不理想。 毛建茶是好东西,但如果不经过科学的采摘、加工,就谈不上开发、推广。关键时刻,王艳、王馨这两个自幼生长在茶乡且对制茶技艺并不陌生的有心人站了出来。三人经过一番筹谋,决定大胆革新,利用毛建草制作一款绿茶。说干就干,三人筹集资金十余万元,在郄顺来的小院里盖起了五间小平房,买回小型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制茶设备。因为资金短缺,他们还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简易制茶工具,包括笸箩、大水桶等。
2011年7月的一天,郄顺来的茶厂开工了。要制茶,首先得有原料。他们在家门口贴了告示,高价收购毛建草,可惜应者寥寥。王艳、王馨都是急性子,当天晚上就骑着摩托车到周边村镇贴广告。第二天一大早,乡亲们蜂拥而至。短短几天,就收购了七八千斤毛建叶。因为人手不足,郄顺来他们只顾着过秤、结账,没有对毛建叶的质量进行把关,有些老百姓为了增加分量以谋利,在毛建叶里掺杂了石块。更要命的是,因为经验不足,他们把收购回来的毛建叶堆放在一起。要知道,作为绿茶的原料,当天采摘回来的毛建叶必须当天加工,堆放在一起未及时加工就会发热变黑。等他们准备加工时,才明白自己犯了大错。就这样,七八千斤毛建叶损失了大半,最后勉强产出了700多斤毛建茶。郄顺来品尝后对自己的茶叶相当满意,兴冲冲地再次来到山西省食药监局,经过检验,茶叶已经符合卫生指标。
产品有了,郄顺来自己动手画图样设计了包装,法律意识强烈的他还专门申请了包装外观专利。“当时生产出来的茶叶,人人尝了都说好,就是没人愿意掏钱买。”郄顺来说,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最大的原因是人们对毛建茶的认知度不高,对产品不了解。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和合伙人果断决定,拿出产品送人,不求收益,只求口碑。一时间,好评如潮。
2012年年初,郄顺来把茶叶送到中国商业联合会饮料茶叶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报告显示,茶叶中钙、铁、镁、锌的含量分别为24823.4毫克/千克、709.19毫克/千克、3346.75毫克/千克、99.59毫克/千克,维生素C的含量为2275.2毫克/ 100克。此外,茶叶中茶多酚的占比达到了12.6%。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一个人的茶厂在困顿中求生
正当郄顺来沉浸在众人对毛建茶的好评中时,一连串的变故接踵而至——遭遇诈骗、合伙人退出、被追债、离婚……郄顺来的事业跌入谷底。
2012年7月,郄顺来了解到茶叶属于食品,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生产,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追加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更新生产设备。考虑到自己和合伙人的实际经济状况,他们决定寻找投资人。一天,郄顺来看到一则投资信息,原以为碰到了财神爷,找到了出路,没想到遇到了骗子。该公司先后以评估费、律师见证费等名目向郄顺来索要钱财30多万元。为了凑出这笔费用,郄顺来背着妻子,以自家的住房作为抵押,借了高利贷。一怒之下,妻子与其离了婚。最后,郄顺来终究没有等来投资,落了个鸡飞蛋打一场空。
2013年8月,时值茶叶生产期,两个合伙人一看前景黯淡,退出了茶厂的管理,也不参与茶叶的制作。面对一连串的打击,郄顺来丝毫没有灰心。“我这个人就是这个脾气,愈挫愈勇,哪里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就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郄顺来又借了高利贷,弄回来几万元。没有帮手,一切都要靠自己。一个人设计包装,一个人收毛建叶。好在这一两年来,郄顺来从合伙人那里也学到了制茶手艺,没有他们,郄顺来自己动手制茶。茶叶制成后,他一个人负责包装。 “那个时候,资金太紧张了。亲戚朋友,能借的都被我借遍了。晚上,一躺到被窝里,就在心里列一个名单,看哪些人还有可能再借我一点钱。名单列了一遍,想想没希望,重新列名单。反反复复,整宿整宿睡不着。”郄顺来说。对怀揣希望的人来说,面对困境,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诸多不利因素,郄顺来挺了过来。2013年,他一个人制作了1000斤优质绿茶——毛建茶。同年9月,他带着茶叶赶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申请检测,检测结果让他信心倍增。
拿着检验报告和产品,他又当起了销售员。年终一盘点,嘿,不赔不赚。就这样,他也独自乐和了半天。到了年关,要躲债,一个人跑到了北京。在街头溜达的时候,为了取暖,躲进了一家书店,意外发现一本制茶方面的专业书籍,如获至宝。尽管身上钱财十分有限,他还是狠狠心掏出15元买了一本。回到住地,认真研读。从中,郄顺来了解到不少制茶的门道:“以前,我都是摸索,属于自学,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却讲得很透彻”。
郄顺来还把自己的制茶经历写到信中,寄给了这本书的作者——权启爱教授,老教授被这个素昧平生的山里汉子的执着所感动,他不仅很快回寄给郄顺来一本自己的制茶专著,还在信中鼓励他把毛建茶做大做强,为山西人争光。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老教授还欣然接受了郄顺来的聘请,担任茶厂的生产技术顾问。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来自专家的鼓励和支持成了郄顺来追求梦想的强大动力。进入2015年,他把自己的宏伟计划如实向家人摊牌,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同年,累计生产茶叶3000多斤。 “今年,我们对原料的质量有严格要求。原来是整叶采摘,现在只取毛建草的顶叶。不仅如此,我们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进,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郄顺来说,从8月份至今,3000多斤茶叶已经销售了一多半,效益比2014年的效益翻了好几倍。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看到舅舅如此执着,外甥孙耀祖决定帮他一把。孙耀祖原本在太原经营着一家信息公司,为了支持舅舅的事业,他放弃了原来的业务,一心一意做起了毛建茶的营销。 今年8月份,在孙耀祖的建议下,郄顺来参加了茶博会。没想到,一炮而红,天天人气爆棚,秒杀二百多家外地参展茶商。“晋元”在茶博会上引发的轰动效应,立刻引起了当地市、乡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对于未来,郄顺来信心满满。接下来,他要去外地茶博会多多参观和学习,寻找有眼光、志同道合的投资商,一起扩大再生产,一起将毛建茶这种产自无污染山区的珍茗宣传推广开来。“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山西不仅可以产茶,而且可以产好茶。”郄顺来说,“下一步,我要给‘晋元’毛建茶做个有机认证,把它打造成山西的名茶。将来我成功了,首先要去老爸坟前痛哭一场。之前忍受了太多委屈,太多心酸,承受了太多压力。”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郄顺来用执着和坚守,守护着自己的山西绿茶梦。这是他的梦想,更是他的希望。相信,这位饱经艰辛的乡村汉子美梦成真的那一天一定不会久远。
本报记者李文望 通讯员信燕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