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智的茶缘人生:终生为茶 心系中国茶业发展
王广智的茶缘人生:终生为茶 心系中国茶业发展
7月,记者在北京马连道茶缘茶城“恭福茶”门店里,见到了王广智老师。他头发灰白,操着浓重的安徽无为口音。但一讲到茶,他的话和动作就密集起来。
我们的采访还是先从他最近的一次受伤开始的。这一问才知道他那一跤摔在安徽茶区,摔在午夜时分,摔在周围没有一个人的山路上;其时,他已经77岁了……
为什么年近八旬的他要在深夜里奔波在茶区山路上?为什么在退休后他反而更加繁忙?为什么他把富硒茶看成是茶叶致富茶农、造福国人健康的新希望?
这一切还是从王广智与茶结缘说起吧。
茶缘人生——
生在茶区,长而学茶,终生为茶……
王广智,1937年出生在安徽芜湖市无为县。他说,从小家里很穷,但茶园和茶一直陪伴着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长江边上的无为会是怎样的一个穷法呢?记者无从想象。王老师说,我家里穷,解放前一直上不起学,一直当放牛娃。上世纪50年代初15岁的王广智才开始上学,他自然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家乡上了两年小学后,他就进入芜湖三中上了中学。6年初中高中,王广智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60年,他考进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前身)茶业系,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广智讲起这些陈年往事仍然满怀对国家的感激之情。他说:作为农村的放牛娃能读上书就很难,能读大学就更难了。当时的大学录取比例为7比1,因此他格外珍惜这读书的机会。大学四年他一直是班长,还兼任团支部书记。记者略微知道那时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正是国民经济遭遇困难时期,王老师虽然没有讲当时的困难,但他说要感谢国家,我上学读书10年家里没花过一分钱,完全是靠国家培养出来的。
1964年,王广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业部外联局,为了国家援非计划种植茶叶项目,到北京农大外训班进修法语;1966年6月,他被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工作,而重点是茶叶科研管理。1990年,他又调到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从事农业文物研究,重点是开展茶叶文物研究,其间共获得部委级奖项11个,同时在“九•五”期间编写茶学着作10多部。作为主编之一,编撰了《中国名茶志》,还独自编着了《中国茶类与区域名茶》专业着作一部,也为他退休后致力于茶区研究和茶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1992年,鉴于王广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向他颁发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茶情浓浓——
为茶农致富奔波,为茶叶增值奔走……
王广智与茶叶从小结缘,一生学茶、研究茶,可谓茶学专家,茶缘一生。
2000年,王广智退休,本可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然而他对茶叶的感情历久弥新,愈加浓烈。因此以退休为标志,王广智开始了另一段茶情人生。他对茶叶的感情首先就体现在对茶农有着一份深深的感情。
2000年,从中国农业博物馆退休后的王广智接到馆里要返聘的邀请,这本是很多老年专家舒适也有经济保证的生活、工作方式。但是王广智没有接受,他强烈地感到,自己内心想要真正走进茶区,走进茶农的茶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茶农做些实事。
他说,我从小出生、成长在茶区,深知茶农不容易。尤其安徽的许多茶区都是革命老区,过去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为环境的制约与科学技术的欠缺,茶农一直是最不富裕的人群。
“他们可以说是守着茶园、茶叶的宝贝,受着不该受的穷呀!”王广智讲出这句话时,那心有不甘、痛心痛肺的表情分明像是自己的亲人受了委屈、遭了灾祸。
如何用自己的专长让茶农收获富裕,改善生活,这也是对国家培养自己的一种报答方式吧。王广智内心翻腾着从没有过的一种激情。
对茶农朴素的感情,对茶业发展的激情促使他在年逾花甲之年,迈开双腿,将那份执着与投入洒向广袤的茶区茶园。
从2001年3月份开始,王广智开始在全国五大茶区、16个小区域开展茶业扶贫科技服务。他的汗水洒遍茶区的山山水水,他的足迹跨过茶园的沟沟坎坎,无数茶农渴望科技的脸孔成为他跋山涉水的最大动力;茶农丰收的喜悦又成为他腰酸腿痛之后最大的精神慰藉。
李等祥是广东梅州市五华县山区的农民。还在没退休时,王广智曾经到过五华帮助当地茶农培训技术,就认识了这个清苦的家庭和要强的孩子。王广智说,当时李等祥父母去世得早,姐姐出嫁了,家中只剩兄弟两人,不识字也没有多少文化,只在很小的时候接触过做“野茶”,就是农民自己喝的绿茶。2003年,在外从事多年建筑行业的李等祥怀揣着积攒下来的十万元回乡创业。他相中了经营不善、正向外招租的五华国营茶厂。但人家没相中他,说你又不懂茶叶,仅凭小时候做个野茶就想来承包茶厂?
万般无奈的李等祥想到了王广智老师,求他为自己保驾护航。王广智会答应吗?半路出家的李等祥能扶植起来吗?
多年后的采访中,王广智还是那句话:见不得茶农受穷,也见不得茶农受窘。当时还有好几个有钱人要承包茶厂,王广智说,我选择帮他,还一定要成就他。
先是王广智的学生出面证明了“王老师是大专家”,帮助李等祥承包了五华茶厂。后面的工作才叫更艰巨、更漫长。王广智从教他学习茶叶基础知识,培训茶叶种植技术开始,一步步走上了正轨。事业越做越火,如今李等祥的茶园面积已有500亩,并且还在王广智的引导和支持下,开始尝试生产红茶,将当地茶叶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为茶农创造更多的收益。
现在,李等祥自己也成家立业了,还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批茶农致富,企业效益越来越好。王广智喜上眉梢地讲道:如今茶厂经过股份制改造,成为五华当地茶业的龙头企业,最近政府还投入支持资金200万元,帮助李等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呢!王广智对茶农的感情深,对家乡的茶业感情更深。
安徽黄山太平猴魁是历史名茶。在历史上曾经一直做红茶,后来才改做绿茶。但用夏茶作太平猴魁,由于品质赶不上春茶,在市场根本卖不上价,同样的茶园和品种贬值非常厉害。做红茶可以提升价值,但多年转型,已经没人掌握过硬的红茶生产技术了。
王广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想到了自己一生所学和自己的独门绝技,决计不计成本帮助家乡茶农。原来王广智在年轻时走遍茶区,博采众长,摸索独创了一套用太平猴魁原料加上乌龙茶的制作技艺,生产太平猴魁品种的红茶。但这项技艺不易掌握,需要手把手教,更需要拿捏火候。
5月27日,王广智又一次从北京赶到安徽黄山市太平区焦村现场指导做茶。由于红茶需要连夜发酵,而发酵的火候最重要,如果掌握不好,品质和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第二天已经夜里12点了,王广智怎么也不放心,他决定亲自去工厂查看发酵情况。午夜时分,茶园没有路灯,只能借助微弱的月光辨认路径。走到一半,王广智从高台阶上一脚踏空,面颊重重地磕在石阶上。茶农闻讯赶过来,连夜将他送到县医院。X光片子拍出来:颧骨骨折,内出血。又不能转院,他只好在安徽住院一周。最终,新品红茶生产成功了。王广智觉得目标实现了,这一跤也值了。
茶心炽热——
刚刚开始的“富硒茶健康国人梦”……
年轻时,王广智主要从事农业历史及农业博物展览设计的研究,并积极搜集与整理茶叶史料及全国名茶研究工作。他先后获的国家部委级一、二、三等奖共11个,着作10余部。
退休后,他对茶叶的热爱没有退休。那颗炽热的心里盛满对茶业未来的关注。
他还在把对中国茶区和茶资源的研究推向深入。从2006年开始,他就深入到安徽、福建、云南、广东、广西、四川、山东等茶区多次做茶区和茶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并为茶区政府、企业做技术指导工作。
正是在深入扎实的实地调研中,他看到了中国茶产业极具开发潜力、关乎国民福祉的“富硒茶健康产业”。他认为这是一个联系万千茶农、造福亿万茶客、振兴茶业升级的魅力领域。为此,近八九年来,除了远赴西南茶区、江南茶区的黄山与太杭嘉湖区域、岭南区域莲花山与大峰山区域外。从2006年起,王广智又深入到江北茶区的秦岭大巴山区、桐柏大别山区及江淮胶东区域,进行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茶资源整理与研发工作,积极推动富硒茶这个养生新茶品的研发和推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广智年近八旬的胸怀中激荡着更加广阔的茶业远景--要推动国家大力建设与发展全国城乡型都市绿色农业“三园”。他解释说:全国城乡型都市农业“三园”就是 “绿色文明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富硒茶与食药科技产业化示范园”、“茗膳富硒茶与食药科学养生园”。
说到这些远景,王广智不禁激动起来,他说:中国是个缺硒大国,这对国民健康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但在中国茶区有富硒的土地,通过茶树,而且自然界也只有茶树具备这个独特的功能,将无机硒元素转换为有机硒,再通过富硒茶被人体吸收。因此发展富硒茶一定是造福国人的功德无量的好事情。
同时,他表示,富硒茶也是提高茶农收入的绝妙途径。他解释说,茶树叶子越老硒元素含量越高,很多茶区每年都是只采摘芽尖制茶,实在是浪费。是对茶树资源的浪费,也是茶农增收的盲点,更是健康产业的处女地。
正是基于这样高屋建瓴的认识,也是基于对产业发展的信心,王广智多年来奔走呼吁,宣传推广。在他的带动下,很多茶区对富硒茶的认识和利用在逐年提升。他说,最近他就在帮助四川大巴山茶区做发展报告,核心就是利用过去废弃的老叶子加工生产富硒茶,发展健康养生产业。
为此,不知老之将至的王广智还在工作着:推动观念的改变,引导生产方式的改变;还准备在中国农业展览馆成立“农业养生协会“,将茶叶与养生结合起来。他说,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他说,人虽然退休了,但脑子还好使,身体还硬朗,就不能置身茶外。他说,我现在还有正着手编着的五部着作--《21世纪中国绿色茶发展之路》、《21世纪中国绿色农/茶科技产业化》、《21世纪中国城镇(乡)型都市绿色农业文明“三园”》、《21世纪中国绿色茶文明产业之星》及《21世纪茶食药业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的‘中国梦’就是把中国茶业做强、做大,帮助茶农实现小康!”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