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茶叶资讯 >> 正文 |
茶事功勋李家光的独特视角
|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0-9-29 9:24:13 |
在由中华合作时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信息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声像中心联合主办的2010“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活动中,我市知名茶学、茶文化专家李家光被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李家光在蒙山茶茶史和蒙山茶选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经过数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论证了蒙山茶是本地茶,且栽培始于西汉;茶祖吴理真是本地人,且并非僧人。这一论证结果在初始受到争议,在1978年得到茶界的肯定,为中国史乃至世界茶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和工作伙伴一起,以茶叶营养成分和滋味为重点,选育出蒙山9号、蒙山11号、蒙山16号、蒙山23号4种蒙山茶新品种。 从贡茶到仙茶 据史料记载,蒙山茶从唐天宝元年起,入贡皇茶,历经宋、元、明、清,历时1100多年。 李家光说,切不可把以上概念理解错。事实上,以宋代为界限,蒙顶茶的主要用途从贡茶向仙茶发生转移。 唐天宝元年,蒙山茶因其品质优良、味甘韵浓深受朝廷喜爱。它被美名为“天下第一茶”,文人骚客也对其情有独钟,纷纷留下墨宝,赞誉蒙山茶的魅力。唐代著名文人白居易在《琴茶》中写道: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表达了他对蒙山茶的钟情有加。 宋代初期,由于君主喜好的转变,蒙山茶叶的进贡数量有所减少。但是文人志士依然不忘沁人心脾的蒙山茶。他们到蒙山采风、挖掘其文化内涵,写下了大量盛赞蒙山茶的诗词歌赋。所以,有关蒙山茶的传说也通过文人的笔杆,在百姓中广泛传播。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蒙顶山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上清峰的7株“仙茶”进一步神化。7株“仙茶”所在地修建石栏维护,取名“皇茶园”,居高竖白石虎以巡视。 明代之后,蒙山茶逐渐由贡茶转化为仙茶,用特殊器皿装盛,用于祭祖供奉。 历史第一传说第二 李家光认为,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历史,二是传说。历史是真相的还原,古代记事的脉络;而传说则是加上鬼神之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增添了古代文化的生动性和神秘性。两者作为文化的组成元素,缺一不可。但是二者地位并不相等,历史处于第一位,传说作为历史的衍生物,处于第二位。切不可混为一谈,真假不分。 基于以上认识,李家光在研究茶史的过程中,十分遵从历史真相。 考证蒙山茶种植历史之初,社会上充斥着东汉僧人种茶论和西汉僧人种茶论两种言论。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李家光博览书籍和多方考证史料。 他认为,西汉有僧人种茶此说不对,不符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公元前273年——公元前232年,阿育王统一印度,定佛教为国教,以后逐渐向外传播,东汉时佛教经中亚细亚传入我国,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建于汉明帝时代,经过100多年,到晋代佛教才在中国初盛,四川峨眉山佛教圣地的兴起和演变,也符合上述时间规律,所以西汉时中国佛教尚未兴起,西汉僧人栽茶也是无稽之谈。 东汉僧人种茶论是西汉僧人种茶论的衍生,中国和尚爱茶无可厚非,但绝不是种茶的创始人,佛教历史尚浅不能与栽茶历史相比。东汉僧人种茶论,就是文明古国印度也没有这段历史记载,同样立不住脚。 李家光说,现在社会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打出文化牌,硬生生地把古代知名人物的籍贯和遗物扣在产品之上。一些无良文人也为其摇旗呐喊,曲解历史。这不仅违背了文人传播文化的本质,而且也不利于历史流传。 好东西总会得到承认 李家光说,现在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有两种:以秀美外表为主的江浙茶叶;以滋味浓厚、营养丰富为主的福建茶叶。蒙山茶这些年主要走的是江浙一带的路子。 在这种形势下,李家光反其道而行之。他以茶叶营养成分和滋味为重点,和工作伙伴一起,选育出蒙山9号、蒙山11号、蒙山16号、蒙山23号4种蒙山茶新品种。 据业内的茶叶爱好者介绍,蒙山9号滋味浓厚鲜醇,栗香高长,并具有花香,水浸出物高达49.16%,耐冲泡,可溶性糖、咖啡碱含量较高,内质综合评分高;蒙山11号内质香味纯正栗香,茶汤黄绿,滋味醇厚,氨基酸、茶多酚含量较高;蒙山16号内质栗香持久,滋味醇爽,鲜度、醇度较高;蒙山23号汤色黄绿亮,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爽口,内质评分较高。 现在,这4种茶种还未得到广泛推广,但是,李家光对其未来的发展很看好。“好东西总会得到承认的。”李家光认为,这4种茶种营养元素含量丰富,现代人对营养越来越重视,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很大。再者,由于这四种茶品味道相对醇厚,一些人对其滋味暂时不习惯,而习惯的转变需要时间,且茶树不同于其他作物,它能存活几十年。普通种植户不可能为了尝试一种新品种,而挖掉种植多年的品种。因此,4种新品种被众人接受需要较长的周期。 茶树可通过扦插、嫁接等各种方式存活,因此,其专利就无从说起。对此,李家光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况且这对推广也有好处。李家光和伙伴培育的新品种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也受到一些人的首肯。 “顺其自然。我相信过一代、两代,总有一天,大家会知道这是好东西的。”李家光一方面信心满满,一方面也调整好了心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