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茶园周边适当套种梨树,利用梨树招来甲壳虫,吃掉最能为害茶叶的绿叶蝉,而甲壳虫在立夏后又会被小米雀吃掉,不至于泛滥成灾,这种一物降一物就叫生物食品链。这样的生物工程防治,让茶叶减少病虫长得好,又能杜绝农药残留保证生态品质,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卖出好价钱。”清明时节,雷山县西江镇农民党员吴先锐、吴先海,站在自家的200多亩茶园前,向前来取经的乡亲们说。
这一场景,正是雷山县奋力推进茶产业标准化的一个缩影。
雷山盛产好茶,尤其“雷公山银球茶”久负盛名,1991年即获得国家专利。从2007年起,该县根据农产品检验标准日益严苛的大趋势,加紧推进茶产业标准化建设,在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包装、销售几大环节,广大茶农自觉地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操作。实践中,他们主要采取了四大举措:
一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率先练就学习型茶农。全县涉茶农村党员在近3年间,参加茶业标准化课时学习培训738期、8133人次,其中2009年就参训382期、2975人次,已有20余人获得“茶叶技师”等农民技术职称。在他们的帮扶下,3年共培训10390人次,为茶业标准化持续推进拓展了乡土人才资源。
二是以茶园基地标准化为重点,从源头上加强质量控制。已办茶园270亩的脚尧村7旬党员吴秀忠,一直坚持生态有机茶操作,从不单施尿素,只施农家肥、专用复合肥,并在每年夏季割来茅草覆盖茶树根部,既能阻隔野草为害,又为茶园保湿防旱、增加有机肥,还改良了土壤,土质松软如同“海绵田”。全村40家农户在他和村主任吴秀祥率领与指导下,全都采用这种有机茶园管理,1970亩茶叶生机盎然,成为了生态有机茶专业村,茶叶畅销海内外。
三是组建茶叶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强化茶叶标准化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望丰乡望丰村党员李小林、吴江,不仅自家种茶数十亩,而且牵头成立了村茶叶协会和专业合作社,280家入社农户在社里安排下,实行施肥、除虫、采摘、加工、销售“五统一”,既确保了标准化生产,又减少了生产经营成本。该村336户家家种茶,已建标准化茶园4520亩。目前全县已成立茶叶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5个,入会农户和企业65户、入社农户226户。
四是推行“畜——沼——茶——林”模式和“采制不落地”方式。茶区茶农又种茶又养牲畜,建起300余口沼气池集纳人畜粪便,以其沼液施放茶园成为最佳有机肥和生态型药剂,减少了茶叶病虫害。对采下的茶青,不用塑料袋盛放、不摊凉于水泥地上,而一律用篾篓和晒席,杜绝了苯、铅等有害物的污染。加工中,无论是制作炒青茶还是银球茶,都采用热烘干等新工艺,又适当增加加工工序,确保了清洁化、标准化制作。
目前,全县现已建起高标准无性系茶园60000亩,其中10000亩已获得无公害认证,10000亩获有机认证,10家加工企业获QS认证。以银球茶为代表的雷公山绿茶,畅销16个省市和日、韩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