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茶垂露细,金秋胜早春。眼下正是日照秋茶上市交易的高峰期。“今年立秋以来,雨水不断,茶树长势较好,估计一亩地少说也要收入一万多元,俺可算是尝到了日照绿茶的甜头。”有13年茶叶种植经验的日照市巨峰镇李家庄子村的一位茶农告诉记者。
日照种茶,确实得天独厚:东临黄海,日出先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山地丘陵多东西走向,易于抵挡北风的侵袭,加之土壤呈微酸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茶树生长非常有利。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孕育了日照绿茶“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独待品质,日照绿茶因此被誉为“江北第一茶”。自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试种成功以来,40年来,日照绿茶产业不断发展,在市场上已初具一定影响力。
但是由于以往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模式,难以组织有效的现代管理,致使日照绿茶原料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地控制。针对这一情况,日照市政府强化组织领导,深化绿茶生产基地建设工作。确立了“积极创建优质绿茶生产基地,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区域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把绿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区的特色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有效实施《创建山东省优质绿茶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将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引导日照绿茶走出了一条精品化发展之路。
日照市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建成“江北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为目标,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对连片发展茶园50亩以上的给予200元/亩的扶持奖励,同时,大力推行土地规范流转,引导流转土地向优质绿茶基地转移。日照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创办绿茶加工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专门设立基金对绿茶龙头企业给予贴息、补助和风险补偿。以岚山区为例,2009年,全区通过土地流转新发展优质茶园1.3万亩,累计发放茶园种植奖励资金160余万元。投产茶园9.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占到了全省的44%。发展规模以上茶叶企业300家,有80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15家企业获准使用绿茶地理标志,碧波茶叶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茶叶加工量占到了总产量的96%。日照市规划建设了鲜茶交易市场23处,先后在北京、济南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组织参加部级以上农产品交易会19次。
日照绿茶生产环节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日照市质监局严格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切实把好食品安全“准入”关。对获证企业,强化证后监管,促使企业保持较高的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加大市级和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并将监督抽查结果及时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合力,对不合格企业,认真组织后处理,召开质量分析会,查找原因,督促落实整改。切实做好日照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确定了24家绿茶生产加工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加强茶业示范区建设,靠标准化提升日照绿茶质量品质。严格执行《日照绿茶》山东省地方产品标准;日照市质监局还会同农业局发布了实施了《日照绿茶 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日照绿茶 幼龄茶园无公害管理技术规程》、《日照绿茶 有机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等地方规范,为茶农进行科学的茶园管理,实现从茶叶选种到鲜叶采摘的全过程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岚山区政府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示范区验收,标志着日照绿茶生产标准化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同龙头茶企联合培育无公害茶叶基地之后,我们的收入就逐年增加。”当地茶农告诉记者,“茶叶从种植、采摘到上市销售,都不用发愁,种茶更省心了。”
目前,全市茶叶行业已拥有4个山东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2009年,岚山区政府荣获创建山东省优质绿茶生产基地称号,山东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荣获创建山东省优质绿茶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称号。自获得称号以来,该企业产业示范区面积从最初的自有茶园1000亩,扩增到示范茶园5000余亩,示范农户从开始的5个村增加到26个村,辐射农户2万多户,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达10万人。公司茶叶产量从开始180吨增加到300吨,总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亩产值达到18000元,比实施前明显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龙头企业的崛起不仅促进了日照绿茶品牌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也给当地茶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的产品档次上去了,销路好了,盈利也就多了,茶农们采摘的鲜叶价格也就跟着上去了,在我的茶园里采茶的工人工资也高了。”公司负责人自豪的说道。
“下一步还要探索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让茶叶酒、茶枕头等保健品及茶叶水饺等系列茶叶外围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给茶农更多的实惠。”日照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泉告诉记者。目前,日照市绿茶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余亩,相关从业人员30余万人,绿茶产业总产值20亿,茶农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余元。 (作者:日照市质监局办公室 王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