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动力安在?
新中国建国后,茶叶国际贸易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关照。高麟溢说,“工业一穷二白,只有依靠‘鸡毛蒜皮’换取国家急需的物资和外汇。茶叶,是出口的主力军之一。”
随着国家的发展,外汇收入大幅增加,茶叶外汇已经难以吸引决策层的特别关照。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创汇6.8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好记录,而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达25616.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2954.7亿美元。在外汇创收的大算盘中,茶叶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蔡军认为,出口政策的放开,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经济政策总体走向开放,是时代背景的产物;另一方面,则与茶叶出口额在国家创汇中的地位下降密切相关。
放开茶叶出口管制,政策制定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不再保护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增强出口动力,促进出口繁荣。然后,事实是,在国家放松监管后,企业出口的意志变得飘忽不定。某出口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茶叶出口利润微薄,对茶叶企业的吸引力远远小于内贸市场。
茶叶出口单价约在每公斤2美元,相当于14元人民币。然而,每公斤绿茶在国内市场的利润远远超过14元人民币。对于企业而言,国内市场利润率比国际市场具有更大的诱惑力。红茶,面临同样的境遇。
在企业唱主角的时代,中国茶叶出口似乎缺少了正当性,丢失了前进的动力。部分原本长期做外贸的茶企,开始转移阵地,从海外市场退缩,征战国内市场,导致中国茶的国际市场培育更加艰难。
赵大川认为,“中国茶叶要提高国际利润率,卖出国际好价钱,需要强力打造自主品牌,走出原料供应商的困境。可是,依靠中国茶企目前的经济实力,很难有所作为,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虽然茶叶产值并不突出,但却是一项富农工程。”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重旺说,“湖南茶业公司2008年创汇3000万美元,直接带动了15.2万户年均增收4000元,解决了2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效应显著好于其他外贸行业。”
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不是呼唤政府支援的唯一原因。中国茶叶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其承载着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的职能。
蔡军说,中国茶叶出口再度腾飞,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政府支持是拉动出口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动力。
宿命、契机与出击
1886年,对于中国茶叶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国茶叶出口13.4万吨,创下新中国建国前的历史最高记录,然后转入全面衰落,出口量不断下降。在此之前,中国茶叶一直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1886年,世界历史正在上演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已经普及,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化肥和农业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逐渐成为工业文明的一种补充。树种移植、改良、大规模种植和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已经是时代的标志。
1886年前后,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中国,也是欧美殖民者的中国。
在这个转折点,中国茶叶陨落了。然而,陨落的,不只是数量,还有更重要的——国际贸易话语权。
一直以来,中国垄断着茶叶国际贸易货源,是唯一的供货方。英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虽然垄断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专卖权,大赚垄断利润,但是依然必须听从中国政府的买卖决定。1834年,清朝道光皇帝拒绝与英属东印度公司继续签订茶叶贸易合同,英国决定在印度、斯里兰卡等殖民地移植中国茶树。当时的科技进步,为英国人的梦想提供了便利。其后,当21世纪印度和斯里兰卡独立后,英国人又将茶叶种植迁移到肯尼亚,于是形成了现在的国际贸易格局。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林齐模认为,1886年前后,在国际市场,以英国为主的国际资本,实现了对国际茶叶市场的重构。在国内市场,国际资本与国际贸易商联合,通过资本借贷、海关等,操纵着中国茶叶的生产和贸易节奏。另一方面,中国茶叶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的政府支援,远远小于国外茶叶。自此,中国茶叶出口彻底走入了下行通道。
然而,中国茶叶衰落之路,并不孤独。同期,东南亚的特色农产品制造业,也上演着同样的悲剧。这,也许是一种宿命。
显然,这不是一片树叶的独角戏,是一个行业与国际政治版图的较量,也是传统生产方式与国际化大生产的抗争。如今的中国,已经融入全球化潮流。在国际贸易一体化和跨国公司主宰国际贸易的时代,中国茶叶突围,需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重构,获得国际贸易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竞争对手并不是肯尼亚、印度等产茶大国,而是控制消费市场的流通企业。
话语权的改变,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施云清说,“国际贸易中的红茶,主要是红碎茶,而且口味偏重,这种品饮习惯和口味已经延续了几代人。中国红茶的优势在工夫茶,让已经成熟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适应中国红茶,是非常艰难的。改变消费习惯,需要强化宣传,也需要引进新科技,发扬中国茶的优势,同时适应、影响国外消费者的口味。”
蔡军说,“近年来,我们商会通过参加国际贸易组织,一直在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随着中国茶业力量的增强,中国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孙宇说,充分挖掘工夫红茶的品质优势,可以考虑推广尼龙袋泡功夫红茶。今年,由于印度、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等国遭遇干旱,国际红茶供应紧张,物美价廉的中国红茶成为进口商的最佳选择,为中国红茶提供了契机。把握机遇,主动出击,中国红茶一定能在国际市场重塑百年前的威风。近年来,乌龙茶出口份额不断增加,也为中国茶叶出口留下了异军突起的机会。(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