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组委会负责人
主持人:举办茶博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嘉宾:当前,就政府层面的营销来说,广州、上海做得比较成功,其经验值得借鉴。目前,遵义要改变各产茶县单独办节的局面,由市政府出面承办国际绿茶博览会,旨在办出品牌办出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提升西部茶海的形象。茶博会是遵义市有史以来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全国性盛会,意义将是重大而深远的。办好茶博会有利于打造茶叶品牌,提高遵义茶叶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黔北旅游产业升级,使广大茶商、茶企和农民受益;促进招商引资,集聚人气、商气;对我市正在实施的三新一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来参加盛会的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茶商茶人、媒体记者将零距离与遵义接触,对提升遵义形象有着极大的作用。
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这届茶博会寄予厚望,市委书记慕德贵、市长王晓光等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具体部署,并对茶博会筹备前期工作给予全面指导和充分肯定。
主持人:本届茶博会的内容及特色有哪些?
嘉宾:活动主题围绕论坛、展示、贸易等内容,突出贵州茶类特色、人文风情、历史文化和旅游特色。
主要内容有五大项:茶事活动、展示活动、商务活动、文化活动和旅游活动。其中,茶事活动有:贵州茶业高峰论坛,专家论茶,贵州十大名茶颁奖,万人品茗,茶艺表演等活动。目前各项活动的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主持人:遵义举办茶博会有什么优势?
嘉宾:近年来,我们主要立足“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宣传推介思路,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了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海茶文化节、贵州省“万人品茗”等茶事活动。在名优茶的评选活动中,我市有20家企业、获得了90余个金奖。通过参加这些茶事活动,我们看到了遵义绿茶的优势和潜力,增强了茶叶发展信心。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遵义茶是有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的,茶叶企业对振兴遵义茶是有自信心的,地方政府对茶叶产业的发展也是负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目前,从科技创新上看,以湄潭茶多酚、茶籽油加工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步入了国内领先行业,湄潭、凤冈为代表的清洁化绿茶标准化生产有了很大进步;从文化上看,我们在挖掘遵义绿茶深厚的文化内涵方面有了大的提高;从品牌上看,“湄潭翠片”、“凤冈锌硒茶”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全市上下正迎来了思想观念大转变,产业布局大调整,发展格局大变化的关键期和过度期。
主持人:遵义近年茶叶品牌打造上有何建树?
嘉宾:遵义产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陆羽《茶经》记载:茶生思州、播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播州就是指今天的遵义一带。这些年来,我们诞生了一批传统名茶,如“湄潭翠芽”、“遵义毛峰”“凤冈锌硒茶”等闻名海内外。近年来,全市上下把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当成重要抓手,叫响“品牌就是效益”的口号。经过努力,全市共有5家茶叶企业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日前,湄潭县和凤冈县正积极为“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争创驰名商标。在刚刚结束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中,遵义市有4只茶叶跻身十大名茶,另外有一款参评的“遵义红”被评选小组授予贵州茶叶特别贡献奖。
遵义市茶园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产茶地(市)之首。茶业产业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通过茶产业、茶科技、茶贸易、茶文化的广泛交流,必将增进遵义与国内外茶商的经贸往来、拓展遵义茶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主持人:据了解,遵义市拥有茶园面积70万亩,近些年来广大茶农增收情况如何?
嘉宾:遵义茶区主要分布在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遵义、务川7个县,这7个县的茶园面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3.2%。截至目前,全市茶叶加工企业达86家,加工厂440家,其中,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两个,省级5个。名优茶加工能力达4860吨,大宗茶加工能力达2.11万吨,茶叶产量达1.44万吨,产值突破8亿元。据调查,全市有茶农27万人,投产茶园亩产预计收入达1500元以上,占2007年茶区农民人均收入的51.7%。尤其在一些茶叶生产的重点乡镇和示范村,茶农人均收入突破了3000元以上,占2007年茶区农民人均年收入的86.2%以上,成为茶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为解决茶叶产业发展的投入问题,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茶产业的资金1000万元,与此同时,还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银行和信用社贷款、财政贴息等办法,解决茶园建设所需资金问题。并协调公路建设、水利电力建设等项目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茶叶基地的公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
茶叶产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茶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增收,茶农平均每年增收幅度达到一个亿,茶农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