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周边村庄通过种植茶叶、依托茶园发展产业,村民收入都直线上升,而自己身居茶叶强镇,却丝毫与“强”沾不上边,岚山区巨峰镇蒋家庄感到尴尬。
村党支部书记秦玉森说,最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茶园,在蒋家庄周边形成了近万亩的绿茶生产基地。蒋家庄曾经也想把村里那片小小的茶园扩大种植规模,但是村里地面三分之二属于低洼地势,不下雨都涝,根本不适合种茶。种地致富的速度远远比不过种茶,村民常常自感比周边村的人“矮一头”,蒋家庄村委决定要带着全村老少爷们从尴尬里趟出条致富路来。
村委一班人与一些党员和外出能人分析:村周围村庄依托茶园加工茶叶,大都是采茶芽、炒精品,走精高路线,而中档路线却是鲜人问津。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中档茶叶存在着很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在一些示范户的带动下,很多炒茶户决定收较粗的鲜茶叶,炒制中档茶。
11月初,记者走进巨峰镇蒋家庄,村里很多人家炒茶机声音隆隆、茶香四溢。村民秦玉可家,小院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杀气机、揉捻机、烘干机、滚筒等茶叶加工设备,全家老少在忙碌着。秦玉可说,这些茶叶的毛收入在千多元左右,这与单纯种地的收入是无法比的。现在全村107户人家,已有近百户常年加工茶叶,年加工干茶 40余万斤,不仅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方便了周围村庄茶叶鲜叶的销售,更是填补了市场需求的空白。“人家走‘精高’路线的茶叶不愁销售啊,茶叶质量好,名气高。我们这些中档茶多是销往淄博、济南、菏泽等地的一些批发市场,凭着村里各炒茶户单打独斗很难站稳市场。”秦玉森说。于是,村里由茶叶加工户成立了合作社,使茶农在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有了“靠山”。合作社制定统一的茶叶加工标准,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茶叶加工户的培训,通过开展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各种服务,规范茶叶生产。此举既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强了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时的底气,扩大了产品销路,达到了村民致富的目的。“现在,我们与周边村的收入相比,再也不会有‘矮一头’的感觉了。”秦玉森笑着说。(记者 陈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