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邓村乡地处长江西陵峡北岸,背靠国家森林公园———大老岭,面向国家五A级风景区———三峡大坝,面积260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全乡茶叶总面积60000亩,产量3400吨,产值8400万元。“邓村有机茶,湖北第一家”,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邓村是湖北省宜昌市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乡镇,没有发展城郊经济的区位优势和旅游名胜,怎样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致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着这些问题,历届邓村乡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和实践,依靠一个主导产业,打造一个拳头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让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家致富。1992年,邓村绿茶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1999年,邓村绿茶获“湖北十大名茶”荣誉称号。
科学规划布局茶叶标准化生产据了解,发展茶叶,邓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面分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邓村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茶叶是邓村最大的经济,最大的政治,最大的饭碗”、“发展有机茶就是发展邓村先进生产力”等观念,确立了“以茶立乡,建设小康”的发展战略,明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茶叶发展思路,举全乡之力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乡”。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坚持“一村一品、整村推进”,以建设茶叶专业对口村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实施了以双红河流域、古城河流域为主的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项目,以邓村坪、红桂香、小渔村等连片发展为突破口,实现了茶叶基地建设的“三个转移”,即茶园从坡田向平田转移、旱田向水田转移、边头地角向连片发展转移。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使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老区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等各项支农政策,采取政府扶持50%的茶苗款,对自筹资金发展茶叶扦插苗圃的按1000元/亩的标准予以补助,提高了群众发展茶叶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对新发展茶园,一律按机采有机茶园的标准进行规格种植和药肥管理,新发展茶园达到了“无性系、良种茶、规范化”的标准。自2005年以来,全乡每年新增茶叶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截至2007年底,全乡16个行政村相继完成了茶叶专业村建设,无公害茶园总面积达到60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
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创名牌的基础。为此,邓村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内在品质。首先是制定生产标准。制定并推行了茶树品种、茶苗选育、茶园栽种、茶叶采摘、茶园药肥管理、茶叶病虫害统防统治、茶叶加工设备换代升级、茶叶加工替代能源建设等一系列生产标准,并通过人大决议把生产标准长期固定下来。其次是加大认证力度。经过努力,省质监局发布了邓村绿茶湖北省地方标准,国家质监局对“邓村绿茶”实行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全乡有5家企业通过了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湖北邓村绿茶有限公司、宜昌萧氏茶叶集团等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大力推行邓村绿茶地方标准,全乡茶叶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2008年初,宜昌萧氏茶叶集团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高科技产品———融入鲜叶清洗工艺的全自动化名优茶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这是全国第一条洁净化、全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茶叶生产全面实现了微机化和程控化,大大提升了茶叶品质。
扶持龙头企业打造“邓村绿茶”品牌邓村乡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增收”的理念,一方面创新扶持方式,先后将一批集体茶场通过买断、合作等,积极和龙头企业合作兴业。先后减免各项税费30多万元,免费赠送价值10万元的制茶机械5台套,争取扶贫贴息贷款500多万元,鼓励兴办大型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通过扶资金、引项目,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壮大企业实力。该乡的湖北邓村绿茶有限公司、三峡国际旅游茶城、宜昌萧氏茶叶集团进入全国同行业40强,全省10强。永耀电力集团、宜昌萧氏茶叶公司、宜昌天源工贸公司兴建三峡国际旅游茶城,该项目投资1.5亿元的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营运,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邓村绿茶”是邓村乡的“金字招牌”,据乡党委书记、乡长覃春茂介绍,为培育这个品牌,从2000年开始,该乡在“邓村绿茶”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基础上,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北省农业厅茶叶专家成功研制出有机茶极品———邓村绿茶王,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叶品牌,并成功注册“邓村绿茶”集体商标。在2006年三峡茶叶高峰论坛上,“组建湖北邓村绿茶集团,铸造中国‘邓村绿茶’驰名品牌”的可行性报告得到全国专家的认可。2007年,“邓村绿茶”被授予中国著名品牌。
作者:雷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