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春高档绿茶的主要加工工艺均采用传统方式。图为工人正在手工揉捻茶叶原料。丁 莹 摄
□ 本报记者 丁 莹 朱文达
6月初,山东省日照市各茶园显出勃勃生机,茶树一改5月中旬单薄的绿色仍无法掩饰的褐色面孔,变得嫩绿欲滴。今年,日照绿茶不仅春茶上市比往年推迟了半个多月,而且春茶的产量也减少了50%还多。温暖天气的到来,也给日照这一我国北方的茶产区带来了新的希望。
长江以北第一茶
在日照北叶青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记者看到,与南方齐腰高的茶树相比,日照的茶树矮了许多,最高不过四五十厘米,据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孙元收介绍,这是根据日照地区昼夜温差大,茶树越冬期长等气候条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总结出的种植经验。由此也造就了日照绿茶不同于南方茶的品质特点和种植加工方式。
据介绍,日照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这也成就了日照绿茶“江北第一茶”的美誉。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对日照绿茶的评价是:独特的沿海气候和无工业污染地理条件,孕育了日照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叶片厚、香气高、耐冲泡的独特优良品质。日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用的微量元素,经专家鉴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南方茶同类产品13.7%、5.3%。
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获得成功。40年来,日照绿茶不断发展,近年来,日照市把茶叶生产确立为农业特色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致力于建设“江北绿茶第一基地”。目前,日照茶园面积已达到8000多公顷,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山东省茶园面积和产量的半数以上。2006年,日照绿茶成为日照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已有6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
文化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事实上,日照市的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历史底蕴与南方各茶产区相比短了许多,管理模式也还显稚嫩。但是,近年来通过日照绿茶行业的不断改进,现在的日照茶叶企业中茶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管理也逐渐向现代化模式发展,使这一传统的、以手工生产为特色的产业焕发出新的光茫。
北叶青公司送给记者的企业简介画册,实际上就是一本绿茶文化相关知识读本。其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日照绿茶的相关知识,而且,用绝大部分篇幅介绍了绿茶的鉴别、冲泡方式,以及饮茶的功用等。他们巧妙地把对企业和其产品的介绍融于其间。很具儒将风度的光阴茶语公司总经理不仅给公司起的名字极具“文化味”,更资助文化人涓本青禾出版了一本诗画集,其中大量篇幅用在了对茶的吟唱,“香风漫卷,绿雪飞;壶中兀自氤文;一个世界。”是《一泡碧螺春》。“乌龙入宫,桂香迷离;有绿光自壶中入怀,一个激灵……”是《斜风骤雨品冻顶》。
在北极春茶业公司,记者见到了一位自称是外行的企业管理者经理王少平,他把人情味颇浓的茶叶加工企业“装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条框”之中。王少平告诉记者,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于基础管理和企业经营数据的全面把握及市场反馈,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找出突破口。为此,北极春公司按照“作风、纪律、团队、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求,逐步完善基础管理,在合同档案、人力资源、标准化和基础数据等方面下工夫,凡事力求数据说话,务求精细等。目前,北极春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采购、生产、质检、包装、出入库、销售、财务等环节在内的闭环管理体系。
改进亟待进行
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就像所有鲁茶一样,日照绿茶也存在着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质量标准和品牌意识差;茶树优良品种占园比例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茶树抗寒良种的引选工作;扶持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实行科技兴茶,发挥品牌效益;抓好技术培训,提高茶农素质;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品质等措施。
推行标准化生产无疑已经成为日照绿茶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据日照市质监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日照市质监局通过加大对山东地方标准《日照绿茶》的宣贯力度、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严格专用标志的申请与应用,以及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日照绿茶的发展。目前,日照市岚山区已经建成1300多公顷的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示范区,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茶叶标准化示范区。
但是,这位负责人也提出,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一是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还没有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很少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二是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绝大部分茶农不了解农业标准化,实施标准难以成为茶农的自觉行为。同时,还存在着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脱节,标准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许多标准没有传递到相关技术人员手中,对标准实施缺乏有效组织的问题。三是相关标准存在空白。目前,日照市绿茶相关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规划,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难以满足指导生产的需要。已经实施的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相关标准少。四是土地因素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产生明显制约。目前,日照绿茶的种植大多是散户经营,茶农各自为战,组织标准化生产难度很大。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日照市质监局今年将采取3个措施以推动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发展。结合生产实际,制定日照绿茶生产技术规程,以增强标准实用性和有效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合作、租赁等方式建立自己的茶园基地,推广先进的茶园管理技术;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发挥标准在指导生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