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发展区域经济,一定要发展特色产业;只有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才能更好实现持续增收、高效富农。”市委常委、东港区委书记张永霞如是说。
在这一科学思路指引下,东港特色富农产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强势推进,全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24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
,特色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建成省级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41个,特色规模养殖场2716个……特色农业正在东港大地熠熠闪耀,书写着富农增收的新进程。
农民入“社”
雨后的东港,碧润如洗。全区特色农业会议暨包联工作会议召开。在涛雒镇明佳海参养殖专业合作社,2万余平方米的养殖池内,7500公斤幼参、2500余公斤半成品参,长势良好,丰产在望,据养殖户介绍,今年能实现产值1000万元。这是东港区首家海参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是东港区最大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标准进行,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养殖生产记录,实现了苗种、饵料、渔药、产品销售及养殖技术五项统一,18位社员共同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
在南湖镇,从沂水申泰奶牛专业合作社引进的奶牛养殖项目,已入栏奶牛416头,每天产鲜奶2吨,直销伊利、三鹿等知名企业,随之成立了南湖镇奶牛专业合作社,120名农民摇身变为“社”员,共同出资入股68万元盈利分红,并在全镇推广集“奶牛养殖——沼气池——大棚蔬菜、茶”为一体的生态生产模式,打造生态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成为东港区目前最大的一处集养殖、鲜奶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如今,在东港,农民入“社”已成为普遍现象,合作社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快速致富增收的一个经济利益联合体,这是规模经营、聚力发展的鲜明特征。
规模生产
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能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发展,东港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取得了富民增收的显著成效。在涛雒镇西灶子村,令人欣喜地看到,这个只有268户的村,以养猪为主的养殖户达到了136户,该村一改过去分散经营的模式,规划建设了56亩以养猪为主的养殖小区,吸引养殖户向小区集中,全部按规定做好产品质量和防疫等工作,养殖区内户年纯收入最多可达8-9万元,最少也在3万元以上,整个小区年纯收入突破200万元。全区像这样的养殖小区已达到460余个。
在两城镇驻跸岭,面积500余亩的昔日荒山换新颜,岭顶青松戴帽,岭下侧柏环绕,镇、村投入资金6万余元,栽植黑松2100株、侧柏76000株,既对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也成为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该镇秦家庄大棚蔬菜基地,85个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总面积近200亩,规模种植呈现出新气象,从寿光引进的新品种应有尽有,荷兰“不力塔”茄子、以色列“玛丽”西红柿、法国“冬玉”西葫芦等无公害蔬菜,早就畅销临沂、潍坊、青岛等蔬菜市场;每棚年收入超过3万元,仅此一项就为村民年增收200多万元。
绿色生态
甫进南湖境,“开放的南湖、绿色的南湖、放心的南湖”巨型宣传语赫然入目。全镇通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茶、果、蛋、奶等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培植绿色城郊型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显示了出色的驾驭力和科学的前瞻性。
在该镇日照水库生态茶园基地,片片绿茶生机盎然,正在吐着新绿,区域生态茶园建设正在加快进行,节水灌溉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也如期同步跟进。水库区域已发展茶叶面积400余亩,吸引了山东十大优质名茶——北叶青、山东优质绿茶基地——太极茶厂落户,形成了“基地+农户+企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带动了生态观光农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在积极争取高效生态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届时将建成我市一处集茶叶生产、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生态农业带。该镇同时规划建设了安家庄子村500亩优质苹果基地,带动了全村600口人致富奔康。
生态农业,在东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东港蔬菜畅销寿光,已非鲜事,西沈马庄、秦家庄、相家官庄等,每年销往寿光批发市场的西红柿、茄子等绿色蔬菜超过了70万吨。
基础先行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如何确保高效节能安全灌溉?南湖镇坚持“水利先行”,在许家庵风力扬水工程处,13台套小型风车提水设备正在进行首部工程及尾工建设,将改善茶园灌溉面积500亩;在概算投资512.77万元的下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竣工后可保护下游11个村、12200余人、5000余亩耕地及335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据悉,东港区正在加快进行17座小型水库的出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土石方5万余立方米。
如何量力而行建设新农村?发展是首位,主导产业是关键。在日照街道山庄新农村建设现场,火热的建设场景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全村调出500余亩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总投资150余万元,引进寿光先进技术建设的30个无公害蔬菜大棚正在加紧施工,200亩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见雏形;村东建设300亩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发展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投资26万元,建起了占地2300平方米的街头公园,设有健身路径、体育器材,还将建设购物超市,为村民提供了休闲购物的好去处。(刘兆龙 王西辉 许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