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首 页  |  日照茶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茶叶资讯  |  茶叶机械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邮购服务  |  茶叶论坛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茶叶资讯 >> 正文


池州茶业隐藏品牌之忧

文字大小:【 发布时间:2008-4-23 18:29:24

    长期以来,池州茶业存在着这样一个尴尬的现象:一个产茶大市,拥有着丰富的茶叶资源,商标众多却没有几个能够叫响的品牌———池州茶叶市场因此被形象地比喻为“少姓多名”和“军阀时代”。有姓,是指有品种,如毛峰、云雾茶、祁红等;多名,是指茶叶商标泛滥,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后者则指制茶企业间倾轧和混乱局面。这就形成了池州茶叶品牌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的格局,也成为制约着池州茶叶企业做大做强的软肋和制约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剪影:一个“霄坑茶”竟有15枚商标

    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历来以产茶出名。然而近年来,就在这样一个“出好茶”的山区村落,守着茶资源的“富矿”,茶业品牌却得不到有效整合,一些村民和私营业主纷纷办起了小制茶企业。据介绍,在这个村制茶企业达到了15家,而每家企业都持有自己的商标。

    霄坑村原村委会副主任杨为伦告诉记者,这15家制茶企业做的都是霄坑茶,只是在设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存在差异,但在市场竞争中,15家企业都是“各自为政”、“各打各的牌”:开园采茶、投放市场时间不一致、茶叶质量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互相倾轧致使总体价格水平低,最终给霄坑茶带来的只有伤害。

    整体:品牌整合为何“步大伐小”

    池州茶产业品牌整合的口号已提了多年,为何却收效甚微?

    其一,引导乏力,缺乏整合决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对资源利用、产品定位、市场维护都要提前进行规划。池州茶叶生产的分散,人为导致原本集中的茶叶资源分散,而资源过度分散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的浪费。近年来,相关部门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在茶叶品牌整合上作出了努力,却缺乏“一以贯之”的决心,致使措施只能停留在文件上。

    其二,安于现状,行业混乱,竞争无序。池州一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池州为数众多的小制茶企业,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做大做强,而是如何维持现状,每年能有个几十万元的入账就满足了。而同行就有竞争,一方面是安于现状,一方面又要为维持现状而大打‘价格战’,最后结果只能是行业混乱,竞争无序,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现状的长期延续伤害了池州茶业成长。长此以往,给池州茶产业造成的‘硬伤’,是难以去除的。”

    其三,缺乏带动,“龙头效应”微弱。近几年,培育名茶龙头企业成为地方政府抓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从地方政府有关茶产业发展的文件可见一斑,“龙头企业”这一关键词出现极其频繁。但目前这些龙头企业大多空有其名:首先,池州大规模茶企极少,在品牌塑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有限。龙头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份额、产值规模,还是在市场影响力方面与其他非龙头企业的距离还不是很明显,很多地方还是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其次,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不雄厚,没有强劲的茶叶经营能力,与茶农的利益联结还较为松散,未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从而大大滞缓了整合步伐。

    对策:多管齐下,因地制宜求整合

    池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和茶叶的品牌缺失引起了不少茶企和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市人大代表张启根认为,池州茶叶品牌的整合必须先取得池州众多茶企的一致认同。“如果思想上不统一,整合之路将是举步维艰。制茶企业倘若不能深刻认识品牌整合的重要意义,产品就打不开知名度,市场只能在周边地市徘徊,池州茶业发展就无从谈起。”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日照茶网   技术支持: 日照黄页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日照市安泰星河港湾商务楼C座412 Email:rz96114@163.com 电话:0633-8922114
法律顾问: 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48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