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首 页  |  日照茶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茶叶资讯  |  茶叶机械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邮购服务  |  茶叶论坛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日照茶讯 >> 正文


倾听来自日照田野的声音

文字大小:【 发布时间:2007-9-28 8:50:41

本报记者 刘新英
                     

脚步迈过寒冬、初春、盛夏,来到收获的金秋。
                      
    9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为喜迎十七大而重点打造的大型直播节目——《科学发展中国行——新农村、新气象》,带领全国听众乘着电波的翅膀,领略港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现场,感受日照
                 

在田野里耕种秋色的农民群众们的幸福生活。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这四个1号文件的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这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建设方向,也为选择日照作为中国东部地区惟一设立直播间城市的本次直播节目,提供了逐一点击的五个关键词。上午9:30,伴着传递丰收讯息的秋风,“日照”这个名字,再次通过无数个中短波频率响彻全国。让我们沿着这五个关键词连缀而成的轨迹,逐一去点击直播节目中的6个现场……
                     

关键词:生产发展
                     

现场一:岚山区巨峰镇常家庄子村
                     
    广播电台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我正在山东日照岚山区巨峰镇的常家庄子村为您报道。在我的身边是一片绿油油的茶园,茶农们正顶着秋天的骄阳,双手飞快地采摘茶叶。现在正是秋茶上市的关口,盛产茶叶的常家庄子村男女老少都在忙着采茶、炒茶,争取秋茶早一天上市能卖个好价钱。
    记者:大姐你好,今天采了多少斤鲜茶叶?
    茶农:我这一上午采了16斤,一般一天采30多斤。
    记者:那今年的茶叶收成怎样?
    茶农:收成不错。今年风调雨顺,阳光充足,茶叶的长势很好,我们家种了6亩,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
    记者:茶园边上,就是现场炒茶的,我看到一些茶农正在熟练地炒制茶叶。你好,一天能炒多少斤干茶?
    茶农:一天大概炒30斤。
    记者:炒茶可是个技术活,要求高吗?
    茶农:那当然,炒茶火候最重要,火大了,有一股糊味,火小了,又苦又涩。
    记者:这个时候,茶农给我冲了一杯刚刚炒制出来的茶叶,闻了闻,一股清香的味道。在岚山区,像常家庄子村靠茶叶生产过上了富裕生活的数不胜数。近几年岚山区创造性地推广大棚绿茶种植技术和有机绿茶生产技术,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冬茶生产基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全区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278家,加工增值10多亿元,茶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
                     

关键词:生活宽裕
                     

现场二:莒县陵阳镇陵阳街村
                      
     记者:我现在正走在陵阳街村宽敞干净的柏油路上,这个村是个208户、594口人的小村庄,可它却是远近闻名的小康富裕村。2006年人均纯收入9600元,集体纯收入1520万元。十多年来,村里对老人、学龄青少年和务农村民实行补贴,其中,每亩经济田补贴125元,每月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40元现金和食物补贴。从我对面正好走来一位村民,我们来听听他的感受。
     记者:“大叔你好,你是这个村的村民吗?”
     村民:“是。”
     记者:“正要去哪里?”
     村民:“去村里的厂子上班。”
     记者:“收入不少吧?”
     村民:“还行吧(笑声)!原来种庄稼一年收入不到一千块钱,现在在厂子里上班,一年能收入两万多。种田的,村里还给补贴。”
     记者:日子是越过越红火!说陵阳街村富裕,靠什么富裕起来的?你就有必要一起跟我到东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看一看。在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我看到大批刚从田间地头采摘来的芦荟,正通过流水线加工,被制作成速冻保鲜产品。你可别小看这一包包的芦荟,不久它会销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地。而我面前这些正在忙碌的工人们大多都是陵阳街村的村民。我身边就是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
     记者:马书记,您好!您是怎么带领村民致富的?                 
     马先富:村党总支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工保农,工农业齐发展”的工作思路,村里以东莒果菜公司为依托,组建了26家企业组成的东莒集团,去年完成产值15.3亿元。企业发展了,村民的生活也富裕了。
     记者:马书记,我看到咱们村还有很多楼房正在施工?
     马先富:对,村里的办公楼刚刚启用,高标准农民公寓楼和小康楼很快也要建好了,我们陵阳街人的居住生活环境会有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乡风文明
                    

现场三:日照街道小莲村
                      
     记者:现在我所处的位置是日照城北,紧靠204国道,是国家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全国新农村建设支部书记培训基地的日照街道小莲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对莲花的赞美,日照街道的小莲村就因盛开莲花而得名。让我们先去他们的电脑室看看。(推开门耳边传来的是不断敲击键盘的声音)。哇,有那么多的农民朋友在上网。
     问:你好,你常来这里吗?
     答:是,我一有空就来这里。
     问:你今天在忙些什么呢?
     答:我上网查一些有关于花卉栽植方面的知识。想查阅什么我们就能在这里获取到什么新知识。
     问:平时来的人多吧?
     答:挺多的。同时我还可以了解一下当前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这些年我们农民也从中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实惠。
                      
     记者:小莲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村里建起了农民夜校、文明市民学校、成人学校和小康电子书屋,不定期的从外地聘请专家为农民讲授最新最实用的农业科学知识,同时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等。我们还在村文化广场的欢乐腰鼓队表演的现场请到了一位大嫂。
      问:大嫂,看您的精神状态真好?
      答:(笑)我们村娱乐文化活动可多了,我们村自己办了艺术团,经常搞一些自编自演的艺术活动。特别是我们村里的好媳妇评选,我们这些媳妇们参与的积极性可高了,如果谁被评选上“好媳妇”,村里就敲锣打鼓把我们送到娘家门,还有大红证书,娘家门儿上的人啊,感到脸上可有光彩了(笑声)。
                      
      记者:为把群众及时引导到健康文明的创建活动中来,村里每年都要进行“文明信用户”“五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评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学先进、比先进、讲公德、爱集体、比奉献的良好风尚。
                     

关键词:村容整洁
                    

现场四:岚山区安东卫街道辛庄子村生活区
                      
     记者:我现在是在岚山区新农村建设模范村——安东卫街道辛庄子村生活区。我眼前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两层小康楼,淡黄色的楼体,砖红色的屋顶,墨绿色的大门,整洁的硬化街道,两旁是绿化带。站在这,感觉就像来到了大都市的别墅区。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路面上连落叶都看不到,更别说垃圾了。我们来问问刚好经过这里的大姐。
     记者:大姐您好,您这儿的卫生平时都怎么打扫啊?
     侯大姐:都是俺自己打扫啊,脏了自己看着也不舒坦,拿个扫帚就扫扫了。
     记者:大姐,您家在哪啊?
     侯大姐:这家就是。
     记者:那我们就去您家看看。……哎,这门口有这么多花啊,是你自己种的吗?
     侯大姐:自己种的,喜欢,也是为了好看。院里还有呢!
     记者:还有正开着的荷花,太漂亮了。这屋里也这么宽敞。
     侯大姐:有180多平方吧,三代人都满够住的,比原来那小矮屋强多了。
     记者:噢,我们来问一下和记者一起到大姐家的辛庄子村村支书侯加明,怎么把这个村建得这么好?
     侯加明:结合我们村的实际情况,2005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统一规划建设,让全村人都住上了二层楼,自来水、电话线、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排污、排水等管线入地。为保持好建成后的环境,村领导分管各自责任区,与各区卫生监督员对环境卫生进行管理与监督。我们还安装了电子眼进行监控,实现了整洁与安全的双赢效果。各家各户如果想养鸡养鸭或其他副业可以到我们专门设立的养殖小区。通过居住生活环境的改善,群众的境界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由过去的被动变成了现在的自觉。
    记者:在岚山区像辛庄子村这样漂亮整洁的村还有五六个,这也是岚山区实施“文明健康新家园工程”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

                     

现场五: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
                      
     记者:我现在位于东港区涛雒中心小学,置身于校园当中,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所乡镇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屹立眼前,校园里景色优美宜人,到处绿树红花。在这里我采访到一位学生家长。
     记者:大哥您好,您的孩子在这里上几年级?
     家长:孩子今年上三年级。
     记者:这儿离家远吗?
     家长:住的地方离学校近,孩子上学非常方便,这里的教学质量也好。孩子在这里我们非常放心。
     记者:涛雒中心小学是涛雒镇小学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中心,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也非常完善。这里的学生虽然在农村小学却享受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管理民主
                     

现场六:莒县夏庄镇便民服务大厅
                      
     记者:我现在在莒县夏庄镇便民服务大厅,别看一个小小的服务大厅,却集结了全镇12个站、所59个服务项目。在墙壁的显著位置我看到夏庄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照片及联系电话等等,也就是说如果群众有一些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直接找到党委政府相关领导。每个服务窗口都悬挂了明显的标志,公开了办公人员的姓名和职责,全部实行“通透式”办公模式。让我来采访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
      记者:“您好,您来办什么手续?”
      村民:“俺来办劳保手续。”
      记者:“觉得这里办事快吗?”
      村民:“很快。原来来镇上办事找不着地方,好不容易找到地方有时候机关干部下村工作去了,又找不着人。现在有这个服务大厅就方便了,几分钟的工夫就把事办好了,工作人员也非常热情。
      记者: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解决了老百姓办事“门难找、人难认、事难办”的状况。近年来,夏庄镇党委政府针对镇村干部在依法办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薄弱环节,创造出“依法规范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的做法,被山东省代省长姜大明称之为“夏庄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
                      
      两个半小时的直播中,这些汇聚了秋季日照田野里所有美好声音的现场,一次次让人感受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硕果累累的新农村建设的脉搏。
                      
      10点30分,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走进了直播间,畅谈了日照的发展前景和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他动情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坚持让农民唱主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始终不渝地为广大农民办实事、解难题。近年来,日照推行的46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涉及‘三农’问题的达到了70%。这其中不仅有最基本的路、医、水、电、学问题,还有许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我们的目标很统一,那就是要让农民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看发展成果,破发展难题,谋发展大计。杨军画龙点睛式的激情讲述,得到了许多听众的互动,他们纷纷通过短信或网络平台评述日照美景,祝福日照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宽裕生活,重在落实,我认为日照经验可鉴。”来自广东汕头、手机号码为136****5013的听众表达了他对日照生动实践的由衷赞赏。
                      
       12时整,在“古老的土地播种着理想,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的悠扬旋律中,《科学发展中国行——新农村、新气象》节目结束。主持人祝福:“日照永远收获着希望……”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日照茶网   技术支持: 日照黄页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日照市安泰星河港湾商务楼C座412 Email:rz96114@163.com 电话:0633-8922114
法律顾问: 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48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