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首 页  |  日照茶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茶叶资讯  |  茶叶机械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邮购服务  |  茶叶论坛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茶叶资讯 >> 正文


世界茶业经济及发展趋势

文字大小:【 发布时间:2007-8-19 18:27:13

     茶叶是一种世界性的饮料,茶业经济跨国、跨行业。由于目前茶叶供过于求,成本提高,市场竞争激烈。笔者以为只有以扩大内销,增加外销,推行现代茶饮,科技推动和综合开发为新增长点,才能拉动茶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南红北绿”规律

     世界主要有两大茶类,即红茶和绿茶。由于自然条件、品种和加工工艺不同,形成了“南红北绿”的品质优势。南北是指纬度,红绿是指红茶和绿茶。以两大产茶国印度和中国为例,印度居中国南部,是世界最大产茶国,主要生产红碎茶,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99%。中国茶类丰富,有六大茶类,但以绿茶为主,除红碎茶外,其他茶类特别是绿茶在世界独占优势。

     国际茶价历年来绿茶高于红茶。为了换取更多外汇,印度仿制中国眉茶和珠茶,20世纪70年代又引进设备生产蒸青茶,但因涩味太重于两年后停产。印度生产和出口绿茶多年来没有大的发展,产量最高的是1987年为10345t,1988年出口3000t;1999年产量降至8000t,出口也只有3000t。印度绿茶为何发展不上去,关键是其绿茶生产无品质优势。

     为了扩大出口刺激生产,中国在1957年试制红碎茶,1964年开始出口,最高年出口量高达八九万t,多数年份红茶出口超过绿茶。近年,红碎茶生产和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均价只有斯里兰卡的一半。原因很多,主要是中国红碎茶总体品质水平不高,中和性不强,浓强鲜品味不足,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卖价低。出口公司自负盈亏,只能是少出口。

     印度绿茶品质水平不高,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绿茶品质也上不去。中国为发展红碎茶投入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其结果是先上后下。所以要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遵循“南红北绿”品质优势的自然规律,这也是经济规律。

  二、实行低税赋扶持茶产业

     世界各国对农业都进行补贴,按世贸组织规则,发达国家为5%,发展中国家为10%。茶叶种植、加工属农业领域,除享受整个农业补贴外,政府对茶业实行低税赋,扶持生产,支持出口。印度、斯里兰卡低税赋,阿根廷税赋高一点,但也不很高。相比之下,中国茶叶税赋较高,如浙江鲜叶交7%特产税,毛茶交13%增值税,精制茶交17%增值税。此外,经营环节还要交12%的特产税,总税赋超过30%,比印度、斯里兰卡高出几十倍,比较高税赋的阿根廷高出1.5倍。福建茶叶税费高达35%~40%,仅次于烟叶。税赋过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茶业的持续发展,所以需减轻税赋,以扶持茶业的发展。

  三、消费多元化可推动茶业发展

     20世纪初出现袋泡茶,到5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主要消费袋泡茶,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消费袋泡茶,袋泡茶适应消费变化进入世界市场。

     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功速溶茶,主要产茶国和进口国生产速溶茶,美国等国主要消费速溶茶。1980年,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生产速溶茶1187t,1999年增至4826t,增长了3倍;1980年,英国、爱尔兰、美国和日本进口速溶茶781t,1999年增至2627t,增长了2.4倍,其中美国进口高达1838t,居世界首位。

     中国早在1970年就研制成功速溶茶,并有少量出口,到1999年,全国速溶茶生产企业已达10余家,产量约1000t,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乌龙茶进入日本市场。80年代,日本开发乌龙茶及绿茶、红茶饮料成功,现今,日本茶饮料消费量已超过碳酸饮料。2000年茶饮料销售额达8000亿日元,折合7196万美元。

     中国是传统茶饮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茶饮开始发展。1994年旭日升集团成立,创“旭日升”品牌。8年来销售额从最初的几千万元升至十多亿元,居全国饮料工业十强之一。2000年,全国茶饮料产量已达180万t,位居全国饮料第三位。估计2001年茶饮料为300万t。2001年,“娃哈哈”也推出现代茶饮,从两条生产线扩大到三条生产线,年“消费”原料茶5000t。

     目前,袋泡茶、速溶茶和现代茶饮已成为茶叶消费新的增长点,多元化消费有利于带动茶叶生产和茶业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无公害茶市场广阔

     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国,他们按市场需求发展茶业经济,十分重视无公害茶生产。首先是做好农药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对化肥、农药施用有严格要求,确保出口茶符合进口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即使欧盟2000年7月1日实行农残新标准,仍然全部“过关”。

     欧洲茶叶委员会于1999年春季发表的1998年农残调查报告显示,非洲、拉美各国和斯里兰卡等国的茶叶农残量较低。上述国家生产的无公害茶对出口欧盟不受影响。德国许多进口商,近年来已转向进口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绿茶。无公害茶市场广阔,发展必能拉动茶业经济。

  五、综合开发前景广阔

     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叶绿素、咖啡碱使茶叶从饮料业跨入食品、化工、医药、水产和轻工业等领域。茶叶中茶多酚的抗癌和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国际竞争性课题”。中国在国家科委的直接组织下,建立了以茶色素为新药的攻关项目,并将其列入国家级“九五”医药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在日本市场上,到处可见到利用绿茶儿茶素的除臭和抗氧化等功能生产的各种生活用品和保健食品。许多着眼于绿茶儿茶素在体内抗氧化作用的新产品和高浓度型、EGCG高含量型以及无咖啡因型的新产品不断问世。最近,市场上还出现在空调机过滤器和除臭剂商品中利用绿茶提取物的新动向。在食品中利用的是含儿茶素30%以上的提取物,其市场规模已达10亿~12亿日元。日本有11家公司生产儿茶素。美国关注儿茶素抗氧化功能,对绿茶提取物儿茶素添加物和草药茶的需求很大,市场前景看好。在美国的添加物市场上,EGCG高浓度型绿茶儿茶素产品也深受关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茶儿茶素的许多保健功能如除臭、抗菌、抗氧化、降胆固醇和抑制癌症等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的深切关注,也促进了茶叶特别是绿茶的消费。

  六、结合国情选择内外市场

     茶业经济同本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茶叶历来就是出口创汇商品,许多产茶国都把出口创汇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有的茶叶出口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出口创汇商品的增多,茶叶出口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以出口为主导转为以内销为主导,最典型的是日本,印度也出现显著变化。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仍以出口为主,并呈增长态势。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69年以后,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西欧诸国,从而进入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茶业经济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茶叶产量逐年减少,1973年产量10.10万t,为历史最高点,以后降至9万t以下,1999年为87684t。茶叶出口量不断下降,1914~1918年年平均为2.29万t,1937年为2.46万t,1953年为1.28万t,1973年降至1000t以下,1999年只有828t。茶叶进口逐年增加,2000年进口57965t,其中绿茶14517t、乌龙茶25499t、红茶17949t。国民茶叶消费增加,2000年人均消费为1153g。

     印度早年就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1944年出口就达到20.61万t,1946年产量为25.45万t。经历几十年后,2000年茶叶产量高达82.34万t,但出口仍只有20.10万t,出口量较高的1981年为24.50万t。印度茶叶产量持续增长和出口下跌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印度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4428亿美元,创汇储备320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811.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365.5亿美元,茶叶出口4亿美元,占1%。内销茶叶60万t,占其总产量的四分之三。人均消费茶叶660g,在世界主要产茶国中居前列。

     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经济尚不发达,茶叶是主要出口创汇商品,以出口为主导,内销很少。越南经济刚开始振兴,为换取外汇,正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和扩大出口。

  七、面向世界组建跨国公司

     企业跨国经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目前,全世界已有5.3万个跨国母公司和45万个子公司及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性的生产、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

     联合利华是世界一百强跨国大公司之一,其立顿公司也是跨国公司,有著名品牌,在世界五大洲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60%。立顿知名度很高,跨国经营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的世界消费。目前,主要产茶出口国也开始走向国外,组建跨国公司。2000年2月27日,印度塔塔集团所属的塔塔茶叶公司,出资2.71亿英磅兼并了规模比其自身大1倍的英国泰特利茶叶公司,这是印度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跨国兼并。泰特利是国际知名的茶叶公司,其商标品牌风靡欧美市场,兼并后,塔塔茶叶公司接管泰特利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业务,使用泰特利公司的所有商标。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已经成立,并准备上市。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茶公司有望走向国外,以中国茶叶品牌优势提高竞争力,组建跨国公司,将中国茶叶直接推向世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日照茶网   技术支持: 日照黄页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日照市安泰星河港湾商务楼C座412 Email:rz96114@163.com 电话:0633-8922114
法律顾问: 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48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