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首 页  |  日照茶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茶叶资讯  |  茶叶机械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邮购服务  |  茶叶论坛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茶艺茶道 >> 正文


佘山“兰茶”:养在深闺人未识

文字大小:【 发布时间:2007-6-23 8:44:36

  清明问茶,上海人脑中浮现出的是杭州龙井新茶、洞庭湖碧螺春,还是黄山毛峰?上海的茶叶市场上,各地名茶琳琅满目,唯独不见本地茶叶的踪影。上海不产茶叶?事实并非如此。

  在上海西佘山西南坡,隐藏着一处有着悠久历史、土生土长的上海茶园。
 
 
 
  是什么原因使如此“金贵”的自家茶叶“养在深闺人未识”呢?

  茶园 几乎没有游客光临

  汽车在西佘山山脚下向左一拐,驶上了环山路,一路上鲜有人影。沿着环山路开了5分钟左右,一片空旷的茶园出现在车的右侧。这里是西佘山的西麓,茶园大门旁左侧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它的名字——佘山国家森林公园西佘山园。

  从大门口向茶园内张望,一垄垄郁郁葱葱的茶树沿着山坡地形由低向高延伸。近10名包着头巾的婆婆级“采茶女”正挎着小竹篓一边慢慢地行走在茶树垄中,一边眼明手快地摘下一片片尖尖嫩嫩的茶叶。空气中缭绕着若有若无的幽香,满目的苍翠欲滴让人心旷神怡。

  走进茶园大门,沿着小路来到近旁,一眼就看到了茶园的边际。记者这才发现这片茶园面积不大。“一共不到30亩地,不算大。”西佘山园副总经理王炳方说。

  安静,是记者在这里的第一个感受。从茶园往佘山顶上看,佘山天主教堂似乎近在咫尺,但茶园四周却是人迹罕至。远处采茶的工人沉默着,阳光下,刚采下的茶叶静静地躺在竹匾里——清明前后本是采摘茶叶的旺季,因此这里的冷清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几乎从没有游客自己跑到这里来,来的都是一些老客户。”王炳方苦笑着说。

  这里是上海唯一的茶园,但没有几个上海人知道它的存在。

  茶叶 一年产量500公斤

  “泉从石出清且洌,茶自峰生味更圆。”对茶叶来说,适宜的土壤才会孕出别样的清苦。

  “由于茶园规模小,如今我们一年大概产500公斤绿茶。”王炳方介绍,“其中最高档的‘明前茶’,一年的产量只有20公斤。”

  少而精,也许是对佘山茶最恰当的形容。茶树适宜于酸性土壤种植,但上海的土质基本都属碱性,在极少的酸性土中适宜种茶的,唯独这佘山脚下的30亩地。

  从明年起,这儿产的茶将会有个新名字——“兰茶”。“我们已为它注册了商标。”王炳方介绍,改名后的佘山茶,将继兰花笋之后成为佘山又一“兰族”特产。

  泡上一杯佘山绿茶,清香顿时在室内散开。“这是一级品,今年的特级茶叶已经被人买光了。”王炳方笑道,“我们茶叶的售价在每500克2000元到400元不等。”

  发展 最大困难是缺资金

  “为什么在市场上看不到佘山绿茶?头一个原因就是产量太低了。”王炳方说。的确,每年500公斤的产量,对买卖动辄以吨计的上海茶叶市场来说,是个几乎可以忽略的小数字。

  “我们也想过扩大规模。可是要扩大谈何容易。”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时茶园曾做过一个计划预算。若扩建,平均一亩地需要10万元成本,扩大10亩就是100万元,“这笔钱到哪儿去找?!”

  “不瞒你说,我们茶园一直是亏本经营。”王炳方苦笑道,“3月到8月的产茶期要定期除草;热天要抗旱;到了10月要给茶树作修剪;11月要施肥;12月要冬翻。这哪一样不需要钱投入?”

  以茶园目前30亩地的规模,一年的成本是300万元,就算当年出产的500公斤茶叶都以每500克2000元的最高价卖出,收回的钱也只有200万元而已。“现在缺乏资金是我们的最大困难。”王炳方无奈叹道。

  渴望发展是必然的,但从另一角度说,他们却又不愿意让太多人知道这里。“以茶园目前的规模,如果太多人来买茶的话,我们根本无法满足。”王炳方道出原委,“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保持现状。”

  一方面盼望能扩大生产打响知名度,另一方面却又害怕无法承受成名后的热捧,茶园左右为难。

  焦点知识

  什么是明前茶、雨前茶?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采制的春茶的称呼。“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

  中国古代一向以节气作为农事安排的指导。茶叶生产也一样,早发品种往往在惊蛰、春分时开始萌芽,清明前就可采摘。明前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含量丰富,品质非常好。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明前茶就更显珍贵了。谷雨后立夏前的茶叶一般较粗老,品质下降。

  焦点故事

  正宗佘山绿茶历史悠久

  茶园一角有幢白色小楼,这是西佘山茶园的小型茶叶博物馆。里面的说明是这样写的:佘山自古产茶,名本山茶,色淡味清,汤色澄绿,堪称茶中精品。

  明末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写道:“佘山茶叶与松萝相等,购求甚难,非与地主关系密切者不可得。即得两许,价亦甚昂。”

  上世纪60年代,西佘山恢复了茶叶的种植,其品质不亚于狮峰龙井。80年代经鉴定,佘山绿茶的综合指标甚至超过梅家坞龙井半个等级。这也使得佘山绿茶享有“上海龙井”的美誉。正宗佘山绿茶要经过抓、压、扣、磨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是上海百宝之一。

  今年54岁的陈阿婆是西佘山茶园的采茶工之一,她家就住在离佘山脚不远的老镇上。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被茶园叫来帮忙采茶。像她这样的熟练工,一天可以采摘750克左右新鲜茶叶,每天可挣30元。尽管家里条件不错,但她还是坚持年年来,在她看来,来这儿采茶是“健身”——“老开心的!”

  正午时分,甩甩有点酸痛的双手,陈阿婆打开自带的饭盒,旁边的大茶缸中油绿鲜嫩,都是前些天炒制清明茶后淘汰的次茶——在陈阿婆看来,这满园子的“上海龙井”和这漫山遍野的“兰花笋”一样,都是平常的土特产。

  “一叶一芽的是特级品,两叶一芽的品质稍次。”指着屋里放的几个大箩筐,阿婆说,“我们采下茶叶后,都要反复挑选,分开放。”

  茶园里有制茶工坊,里面摆着4口炒茶用的大铁锅。一名炒茶工正在炒制茶叶,或轻揉或轻捻,手法非常娴熟。据介绍,茶叶要品质优,道道工序有讲究。只有这样,手工炒制出的茶叶才颜色碧绿,冲泡后似朵朵兰花绽放。

  焦点分析

  旅游老观念该变一变了

  经过一番调查,记者发现,若跳出传统的卖茶赚钱套路,佘山“兰茶”也可以迎来自己的春天。

  记者做了个“实验”:从西佘山著名的天主教堂,取道漫步而下,走到茶园只要十多分钟。健步疏通筋骨后,带着微微薄汗,面对眼前苍翠景致,坐着品一杯清香四溢的明前“兰茶”,真可谓“润唇沁腑香留颊,笑谈人间天上事,细品方知俗与雅……”

  寻根溯源,旅游资讯的滞后、不完整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是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佘山景区大门、索道及旅游中心,记者都没找到对西佘山茶园的详细介绍,推荐的旅游线路中,也都未将茶园包含在内。

  令人高兴的是,有关主管部门如今已逐渐认识到这点。本月14日,一张由人工手绘、电脑制作的松江特色旅游地图将面世。在那张地图上,将清晰地标注上西佘山茶园的位置及介绍。以游养园,突破旅游老观念,佘山“兰茶”将为更多上海人所熟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日照茶网   技术支持: 日照黄页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日照市安泰星河港湾商务楼C座412 Email:rz96114@163.com 电话:0633-8922114
法律顾问: 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48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