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种茶、制茶技术及饮茶习俗,直接或间接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益阳产茶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益,把其打造成益阳市一个富民强市的产业,根据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现对全市茶叶生产发展及科研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坚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低质大路茶向优质名优茶转变;从手工作房式制茶向机械规模作茶转变;从单一茶类向多种茶类转变;从边销内销向外销侨销转变。遵循茶叶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稳步推进茶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努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益阳茶叶的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立足本市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实行无公害化生产,逐步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尤其是益阳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茶叶品牌;强化产业布局规划,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和茶叶生产、加工新技术为支撑,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主攻质量,争创特色,发展“千两茶”和“益阳茯茶”生产,做大主导品牌“安化茶”和“竹峰”名优茶规模;着力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做大做强益阳茶产业的目的。
二、制定产业发展目标
根据2007-2016年的“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分两步走与两手抓的发展步骤。两步走是头4年与后6年分步实施;两手抓是一手抓基地建设原料生产,一手抓扩大加工市场营销规模。
(一)头4年生产发展目标
2007-2010年全市每年要技术改造老茶园3万亩,其中安化1.50万亩,桃江0.70万亩,赫山0.5万亩,资阳0.30万亩,到2010年末全市完成12.00万亩低产茶园的改造;每年新建高标准生态型茶叶基地1.50万亩,其中安化0.75万亩,桃江0.35万亩产,赫山、资阳各0.20万亩,到2010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要从现在的18.00万亩增加至24.00万亩,增长30%,茶树良种覆盖率已由现在的12%提高到34%;茶叶产量由现在的1.00万吨增加到2.00万吨,增长100%,并实现全市茶园亩平单产超过150公斤,比现在的56公斤增加94公斤,亩平产值过2000元的目标。
(二)头4年加工发展目标
前4年年加工名优绿茶从现在的5000吨增加到10000吨,年加工产值达到25000万元;年加工益阳茯砖茶由现在的4000吨提高到20000吨,年加工产值由现在的3000万元增加到40000万元,并实现茯砖茶出口产值超过20000万元的目标;到2010年每年加工“千两茶”达到10万支,产值达到150000万元;年加工红茶2000吨,加工产值达到5000万元。全市茶叶年加工产值实现80000万元,茶业一、二、三产业总值达到150000万元的目标。
(三)后6年发展目标
2011年至2016年的后6年中,全市每年要新扩良种生态茶园1.00万亩,其中安化0.5万亩,桃江0.2 万亩,赫山、资阳各0.15万亩,同时全市技术改造不少于3.0万亩。到时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30万亩,茶叶农业生产产值达到80000万元,茶叶加工及市场营销产值达到200000万元,与茶叶相关的茶旅游等产值达到20000万元,实现全市茶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300000万元的目标。
三、落实产业发展措施
(一)重点建设三大产茶区域
根据益阳各地茶叶生产特色和发展潜力,今后十年重点建设三个产茶区域,形成我市茶叶生产的优势产业带。一是以全市产茶大镇——安化县马路口镇为核心,在安化柘溪库区的8个乡镇建成集中连片茶园6万亩,重点发展名优绿茶(安化茶系列产品)和出品绿茶。二是在安化县“前乡”包括大福、长塘、仙溪、梅城、乐安、高明、清塘等乡镇,建立6万亩高标准,上规模的黑茶生产基地,以确保安化“千两茶”和益阳茯砖茶生产对黑茶原料的需要。三是在资江沿岸建成集中连片的黑茶、绿茶和红茶生产区域,主要包括:安化县的8个乡镇(东坪、田庄、江南、小淹、龙塘、冷市、羊角、滔溪)建立茶叶基地4万亩,主要生产传统的黑茶和红茶;桃江县的武潭、马迹塘、大粟港、三堂街等乡镇建立茶叶生产基地6万亩,主要生产黑茶和绿茶;资阳区的杨林坳等乡镇建立高标准有机茶园2万亩,主要生产出口绿茶;赫山区新市渡、泥江口及桃江县的灰山港等乡镇建立茶叶生产基地6万亩,大力发展黑茶和出口绿茶的生产。三大产茶区域在春季采收名优茶后,都是生产黑茶的原料基地。
(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十年内规划发展高标准生态型良种茶园12万亩,共需良种茶苗3.6亿株(每亩平均3000株)。每年平均需要提供种苗3600万株,3600万株种苗又需要4320万个插穗来繁殖,4320万个插穗需要100亩采穗圃来提供。这样就需要巩固发展两个良种核心基地来作保证,一是市里组织资金扶植市茶叶良种繁育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良繁基地100亩,其中50亩示范园艺,50亩采穗圃,为桃江、赫山、资阳繁育种苗提供母穗;二是安化县组织资金新建良繁基地100亩,其中50亩示范园或苗圃,50亩采穗圃为重点基地繁育种苗提供插穗。品种可选择槠叶齐、桃源大叶、白毫早等。
(三)高标准建好新扩茶园
茶叶基地建设是茶业发展的基础,对新扩的良种茶园首先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选择远离交通要道,土壤检测重金属不超标,生态环境好的区域进行发展;二是要高标准挖壕整梯,用人工或机械施工的沟宽不少于80公分,深度不少于50公分,长度顺土地走向而定;三是肥料要采用土杂肥、饼肥、沼肥、人畜粪尿为主;四是要选择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禁止施用有残农药;五是要严格按有机茶园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培育管理。
(四)改造好现有茶园
全市目前农业部门统计茶园达18万亩,预计现在有人培管的不到10万亩,每年的可采面积只有几万亩,大部分茶园处在荒芜或半荒芜状态,还有一部分茶园因管理不善,树龄过长而处于低产劣质阶段,对此应采取三种不同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已经荒芜的茶园要重新进行改种,按新建茶园标准改造成新茶园;二是对半荒芜状态的茶园要进行垦复,通过除尽草,深挖土,重施肥,修剪定型等方法进行重点培育,使其逐步达到无公害或绿色茶园的标准;三是对树龄长、产量低的茶园要分期分批采取轻修剪、重修剪、台刈、低改、重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其达到绿色、有机茶园的标准。
(五)技改好精制加工(或精制小茶厂)
目前许多地方的加工企业因厂房年久失修,机械陈旧落后,生产加工技术滞后,已经不适应加工产品的要求。为此,我们应根据茶园面积所需,对这些加工企业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坏什么修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其改造成为现代加工企业,使加工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市场所需的品质要求。
(六)培育几家龙头企业
生产基地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全市要根据茶类情况培育几家有生产技术、规模、市场、效益的龙头企业。在安化要分别培育1-2家“千两茶、茯砖茶、名优茶、出口茶”龙头企业;在桃江要重点培养1-2家出口茶、名优茶企业;在资阳区要重点培育“三益”珍眉茶生产企业;益阳市区要重点培育益阳茶厂,通过改制创新或新建等手段,把益阳茶厂打造成中国茯茶生产航母。
(七)加强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的重点是普及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加工标准化生产技术;茶树种苗无性良种扦插技术;机械化采茶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肥的利用与施用技术;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技术;机制名优茶加工技术;清洁卫生加工、包装、贮藏保鲜技术等。
四、开展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生产、加工上节能增效、技术创新、品质提升、企业振兴的动力源。在生产上我们要研究提高插穗的利用率五存活率,低成本丰产茶园建设,新良种的选育,新名茶的标准制定与研发;在加工上要研究名优老品牌品质提升、包装创新、市场拓展以及茶旅游文化创新等课题,同时建议成立市级茶叶科研单位,对茶叶的历史、文化、生产、加工、品牌、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为做大做强益阳茶叶产业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