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日照茶讯 >> 正文 |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2-10 12:03:44 |
本报记者 孟庆连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用唐代大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一句诗,来形容我市“十五”期间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 五年,对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而言,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五年,对一片蒸蒸日上的热土而言,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环视这座日新月异的港口城市,透视《政府工作报告》的字里行间,每一个熟知她气息的人们,怎能不为她五年来的迅猛发展感到振奋。 喜事多 亮点多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日照极不平凡的五年。太多的光荣与梦想与她相随、相伴。 从全国300多个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日照成功入围中国“魅力城市”,靓丽的港城日照从此为国人熟知。 成功承办国际欧洲级帆船世界锦标赛、世界帆板精英赛等35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日照声音从此变得备受世界瞩目。 曾经的沙滩、海岸变成了世界一流的世帆赛基地,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移师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规划建设紧锣密鼓,日照“水上运动之都”日益凸显。 中国电影金凤凰奖颁奖晚会群星璀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明星足球赛热浪扑面,两大活动在全国首次踏上一个地级市的土地举办,港城日照向世人展示了迷人的魅力。 赴韩国的客货班轮以超常的速度开通,日照钢铁厂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岚山设区争取成功,一时间,“通航梦”、“钢铁梦”、“设区梦”好梦连连,好梦得圆。 霓虹闪烁、瑰丽无比的万平口生态广场、灯塔广场,走来八方游客;鲜花点点,绿树掩映的迎宾路、山海路迎来四方宾朋。精品工程轮番闪亮登场,日照城区日益婀娜多姿。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山东人居环境奖”纷纷花落日照,把港城日照打扮得五彩缤纷。 “三维”桑蚕生丝、“雪青”绿茶分别荣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还新创山东名牌23个,日照无中国名牌终于成为历史。 …… 喜事多,亮点多,这就是“十五”时期的港城日照。 新台阶 新跨越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日照市各级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的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一串串闪光的统计数字,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470亿元,平均增长15.2%,分别比“九五”和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9和2.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6720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14.75亿元,按可比口径平均增长23.1%。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已由“九五”末的24.3:39.1:36.6调整为14:53:33,二三产业比重五年上升10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8倍。 ——发展后劲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7.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6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85家,五年新增30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2家,新增49家,其中日照钢铁、五征集团分别突破80亿元和50亿元大关。 ——港口经济迅猛崛起。日照、岚山两港顺利联合重组,建设两个亿吨大港目标确立。5年先后建成矿石、集装箱等38项港口工程,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421万吨,当年增幅全国第一,增量居全省第一。去年临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52%。 ——大学经济蓬勃发展。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省内外六所高校先后到日照投资办学。几年来,日照大学科技园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在校大学生达5万人,科研院所5家。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6.8%和20.8%,“渔家乐”民俗游发展到16个村,5万张床位,其中6个村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15亿美元。2005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5.5亿美元,年均增长35.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23元,年均分别增长8.6%和7.7%。 …… 新台阶,新跨越,这就是“十五”时期的港城日照。 勇改革 善创新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日照市政府建设“干事创业政府、一心为民政府、务实高效政府、公正廉洁政府”的五年,锐意改革创新成了政府工作的主旋律。 正如于建成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凡是能交给市场去办的事情,政府决不包揽;凡是能用经济手段解决的问题,决不用行政手段;凡是能够花钱直接办的事情,决不拿钱养人去办”。各级政府改革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断涌现。 5年来,全市在狠抓招商引资、县区经济、接轨青岛、农民增收等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同时,围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管理城市,近三年城建投资每年都在20亿元以上,不仅没有增加政府贷款和财政、群众负担,而且还偿还了历年形成的财政欠款4.4亿元。对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和茶博会、房博会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用创新的理念成功举办了两次银企合作促进会,融通资金157亿元,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特别是连续三年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改革,共为1736户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户均补助5万多元,这一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日照模式”。曾培炎副总理、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予以报道和宣传推广。 绘蓝图 定大计 挥手告别“十五”的辉煌,日照迎来了“十一五”的第一个春天。 未来的五年,日照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为“两会”会场内外为人关心的热门话题。 于建成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我们勾画了未来五年的日照蓝图: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达到342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7亿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57:35;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35%。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年均分别增长7%左右…… 蓝图宏伟,目标远大,责任在肩。这就是“十一五”赋于日照人的光荣使命。 2006年,是日照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起步之年,意义重大。市委书记李兆前指出,全市各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突出抓好县域经济、港口经济、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抓重点带全盘,确保不断实现新突破。日照提出“港口立市”战略,把港口经济发展放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诸要素的首位。这不光是因为有了日照港才有了日照市,更重要的是,将来日照的一切发展都要围绕港口来规划发展。 我们的城市建设要为港口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港口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们的整个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要以港口发展、临港工业发展为主导,进一步膨胀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建立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临港工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对日照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由此可以想见,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时间,日照的发展将与港口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日照港口对日照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特色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完善等)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会跃升到更高的层次,港兴市兴、市兴港荣将成为日照城市经济的真实写照。 于建成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壮大县区经济、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等七个方面,对2006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他指出,要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宏伟蓝图,各级必须努力做到“五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十一五”始终。二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继续按照优化提高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繁荣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抓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壮大县区经济、乡镇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五是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 蓝图宏伟,方针已定,雷厉风行。这就是“十一五”赋予日照人的神圣责任。 我们相信,未来的五年,将是日照经济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努力赶超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年; 我们相信,未来的五年,将是城市建设内涵提高,国际性滨海城市特色不断显现的五年; 我们相信,未来的五年,将是日照人民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整个社会日益和谐的五年。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日照市委市政府必将以敏锐的政治智慧、高超的经济智慧,全力改革创新,果断科学决策,驾驭港城这条航船,稳健地航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勇向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