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日照茶讯 >> 正文 |
“三条经济带”铺就致富路 —莒县农村经济发展解析
|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2 9:38:55 |
本报通讯员 张甲伟 马池涛 马德民 新年临近,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莒县农民感触颇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美起来,社会保障建起来,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变了,腰包鼓起来了。 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是基础。如今,莒县“花色繁多”的农业经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声名远扬”的劳务经济,“三条经济带”铺就致富路,成为助农增收的“三大引擎”。 农业经济“花色繁多” “今年瓜菜品种好,销路也好,价格也高,一个棚比去年增收1万元没问题。”在陵阳镇刘址坊村,正在卖西红柿的厉大爷高兴地说。据了解,陵阳镇今年共落实大棚西瓜5000亩、西红柿8000亩、西葫芦6000亩,其中达到千亩以上的生产大村有16个,落实了各类大棚蔬菜2.8万亩。瓜菜总收入预计可达1.5亿元,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5000元,瓜菜大棚成为农民增收“银行”。 像陵阳镇这样,如今库山的药材、峤山的大姜、小店的芦笋……提起这“花色繁多”的农业品牌,莒县农民都会乐在心中,笑在脸上,因为这些都是让他们发家致富的“金娃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莒县农民种田热情高涨,很多农民仍然选择了坚守土地。如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让种田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 莒县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来抓,创新服务手段,强化措施落实,使全县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形成了瓜菜、畜牧、果品、桑蚕、黄烟、茶叶等六大主导产业和花卉、银杏、药材三个后备产业区域化发展的格局,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到目前,全县经济作物面积已达71.8万亩,其中,绿芦笋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蚕茧生产连续8年居全省县级第一;中药材面积达到6.7万亩,其中黄芩5.6万亩,产量占全国的75%;优质大姜6.3万亩,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莒县的“陵阳河瓜菜”、“浮来青绿茶”等A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16个。去年,莒县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 冬闲增收忙。莒县还立足“三农”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开展人为可控环保型的农业生产,以生产超时令、反季节作物为主,实行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的集约化生产,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到目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8万亩,各类棚室21万个,其中,建设钢架大棚9800个,配套微滴灌1.6万亩,安装电动卷帘机820台,配套田园管理机、燃煤热风炉、二氧化碳发生器等新型机械化设施3000多台套,预计今年全县设施农业可完成产值1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 日前,在日照东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笔者看到,大批刚从田间地头运来的菠菜,正通过流水线加工,被制作成为速冻保鲜产品。这些加工好的菠菜,将远销日本。公司一位负责人自豪地说:“目前,我们东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已形成了年加工保鲜能力达10万吨的企业,产品不出一个星期,就能摆上欧美超市。”据悉,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周边5个区县5万多农民,种植果蔬达8万多亩,农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公司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这是莒县积极为民营企业搭建市场营销平台,促其做好做强、搏击国际市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莒县始终认为民营经济是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通过构建“技术服务、市场营销、金融服务、行业协会”四大平台,使全县民营企业由分散走向集约,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启动了稳步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全县个体工商业户累计发展到1.6万户,民营企业达1145家,前三季度完成总产值200亿元,实现利税1.84亿元;吸纳全县14万农民因此实现就业并逐步致富。全县还发展“农”字号企业6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家,带动16万农户增收1.9亿元。 莒县着力构建技术服务平台,通过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博览会和项目推介会,力促产学研联合和项目推介。加大了对晨曦集团、浩宇集团、金禾博源生化等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推进了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同时,把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通过请进来办班、邀请专家教授和知名企业家授课,送出去培养、到大专院校深造等方式,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目前,莒县已对民营经济各类人员培训9800余人次。 莒县还下大力气构建市场营销平台。专门建设了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刘官庄塑料、陵阳蔬菜、龙山石材等专业市场,促进了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了产业集群。目前,莒县塑料产业成为全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资源推动企业营销工作,通过强化企业营销工作,开拓国际市场。目前,莒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民企已达145家,塑料、食品、水泥、纺织等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莒县农副产品外销率达到65%以上。前三季度,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4551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8512万美元。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资金是关键。如何打破资金“瓶颈”?莒县不断创新机制,构建金融服务平台,专门成立了担保公司,实行互助担保,民营企业贷款小到几千元,大到上千万元,只要合规合法,都可以进行担保。同时,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有力地促进了政银企信息双向交流,推动了金融部门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莒县还把构建行业协会,作为民营企业发展内在动力。先后组建了橡胶、砖瓦、塑料、食品等民间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信息收集发布、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营销联盟、反倾销诉讼以及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今年以来,莒县塑料协会组织多家塑料企业,开展了同欧盟对我国输欧塑料袋临时反倾销的应诉,打赢了“国际官司”,促使欧盟撤消了反倾销的决定。莒县华洋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贵方算了一笔账,“如果对方反倾销成立,出口企业将缴纳80%的关税,现在只缴纳18%,一反一正,优劣自明”。作为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的莒县塑料产业,因此受益匪浅。 劳务经济“声名远扬” 如今在天津市,只要在务工农民中提及王立军这个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响当当的“全国十大杰出务工青年”,也是当年从莒县农村走出去的一位打工仔。培养一个,带动一批。目前,莒县仅在天津渤海石油公司务工的农民就达250余人,年人均务工收入3万元,在该公司打出了莒县的劳务品牌。 “目前,莒县劳务输出的关键问题是要提高劳动力输出的质量和效益,要让农民工出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挣得多。”莒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君时对笔者说,“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只有培养和打造叫得响、过得硬、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让劳务人员更好地占领和拓展劳务市场,并以品牌为龙头,做强做大莒县劳务产业。” 莒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近年来莒县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列入莒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该县把发展劳务当作一个产业来做,在工作中并不是一“输”了之,而是强化品牌意识,重视加强对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品牌形成中升值,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目前,莒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8.7万人,去年带回务工收入13个亿,劳务经济已成为莒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莒县现在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劳务输出体系。他们对全县的培训资源进行了整合,采取社会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定向培训、委托代培、“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职业技术学校、劳务输出办公室、农广校、农业机械化学校等培训基地。目前,仅全县3所国有及民办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办学规模就达6000人,年培训人员1万人(次)。同时,该县紧紧抓住各级大力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机遇,以实施“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培训工程为契机,依托县内各类培训基地,全面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县职教中心与县内中学签订了《“9+1”培训合同》,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进行1年职业教育,然后向用工单位输送。据介绍,该校目前开设了电子、电工、电气焊、服装等市场看好的专业,近两年共培训3000余人(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职业培训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带证输出、持证上岗。培训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培训,突出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以输定培,扩大“订单式”、“定向”培训的规模;劳务品牌培训,加大对电子、电气焊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资金采取多方筹措方式,实行政府部门、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承担的新机制,县财政对培训经费予以倾斜,去年以来,累计筹集培训费近60万元,直接补助到培训机构和输出对象。 “通过培训,使全县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智力型、体能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品牌型转变,在规模和效益上取得新突破。”王君时说。于广是莒县浮来山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外出打工前接受了该县的技术培训,今年4月份到青岛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当了一名电焊工,月收入2500元,由于技术过硬、工作实绩突出,现在已升任公司质检员,工资待遇又有了进一步提高。据了解,有于广这样经历的外出务工人员在莒县不在少数。有资料显示,与缺乏技术的农民工相比,通过技能培训的人员薪金要高出20%以上。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各类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外出务工人员2万多人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