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虽是寒冬,但冬日的暖阳却照得大地暖烘烘的。家住邛崃市临济镇的村民张大爷眯着双眼,躺在一把长条椅上,面前还放着一杯香气扑鼻的浓茶,惬意地享受着这“美好日子”。
谁也想象不到,就在几年前,张大爷家的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的,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张大爷能在今天享受好日子,全得益于这两年,他与位于邛崃的四川文君茶业有限公司攀上了“亲戚”。“现在我一年只需忙上几个月,就能轻轻松松地挣上两三万元。”张大爷摇了摇了手中的玉溪香烟,“几年前,我还只抽得起一两块钱的烟,现在可以抽玉溪了。”
与农户“联姻” 实现“双赢”
邛崃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位于邛崃的文君茶业有限公司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问题摆在了公司面前,那就是仅靠自建的茶叶基地,公司老是“吃不饱”,常常为原料发愁。几年前,在邛崃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君公司进行了一个大胆的探索,那就是发动全市农户为公司种茶,公司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按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此举不但一下“激活”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一举解决了公司面临“无米之炊”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不但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了,还带动了不少农户致富。”文君茶业公司办公室主任孙剑波扳着指头说,目前,公司已与全市17500农户签订了茶叶的种植合同,多的一户种植二三十亩,少的也有三四亩。孙剑波算了一笔账,如果公司自己建基地种茶叶,不仅要支付土地租金,还要聘请工人等,成本开销很大。而让农户去种,公司只需提供种子,派出技术队伍进行指导即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公司在算账,广大种植农户同样在算账。张大爷正是靠着与公司“联姻”,才过上了小康日子。
严把质量关 铸世纪名牌
据介绍,如今的文君绿茶、花茶系列已畅销全国,而早在1985年,公司生产的茶叶就被评为“全国名茶”,是当时整个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一家。从2002年到现在,公司更是实现了三级跳,先是2002年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食品”,接着2004年又被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今年,经过相关部门的认真检测检验,又被评为了“有机食品”。是什么让文君系列茶实现了如此跨跃式发展?公司总工程师郑继辉的一席话可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郑继辉说“我每天上班都是提心吊胆的。”让郑继辉提心吊胆的正是质量问题,因为无论哪个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他都“梭不脱”。为了保证文君系列茶叶的质量,公司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共有28道检验程序。
同时,公司除了派出人员随时进行监督外,每年还要举办集中培训,以及召开生产现场会,让每一个种植户明白:质量是高压线,谁也碰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