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首 页  |  日照茶讯  |  绿茶企业  |  供求信息  |  茶叶资讯  |  茶叶机械  |  茶与健康  |  茶艺茶道  |  邮购服务  |  茶叶论坛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茶叶资讯 >> 正文


武夷名茶大红袍400年后重返京城

文字大小:【 发布时间:2006-11-8 8:02:57

    2006年10月,对武夷山大红袍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月份,一个月内两度进京,名茶大红袍终于在时隔400多年后重返京城,此次她不再作为贡茶敬献,而是与京城百姓亲密接触。

    10月3日至8日,武夷山在北京举办了大红袍周活动,大红袍先后走进钓鱼台、马连道、老舍茶馆、王府井,21日至25日,大红袍又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并敬献给北京奥运会我国首枚金牌获得者。大红袍神秘的色彩、丰厚的文化底蕴冲击着人们的视线,也给人以启示。

    上演京城嘉年华

    金秋的北京钓鱼台,绿意盎然,垂柳生姿。

    10月6日下午2时,1000名北京市民与武夷山茶企业在芳菲苑相聚,这是大红袍与北京市民在京城规格最高的品茗佳地首次大规模接触。

    晚上,大红袍中秋赏月品茗会移到丹若园。嘉宾们享受着朦胧月色下丹若园的诗情画意,轻嗅着满园大红袍茶香,细品着杯中充满传奇色彩的贡茶,聆听着笙歌浅唱、古琴低奏,大红袍的岩骨花香被定格在每位嘉宾的记忆中。当晚,参加品茗会的嘉宾多是各部委的领导和媒体,品大红袍,赏中秋月,这个曾是古代帝王享受的精致项目,不再神秘。品茗会的高潮出现在武夷山向文化部递交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正式启动“申遗”程序,以及武夷星茶被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这两项内容是此次大红袍进京的最直接收获。

    7日晚,大红袍和武夷茶艺、茶歌舞来到京城妇孺皆知的老舍茶馆,反响热烈,许多老外在不断称赞的同时,纷纷拿出相机拍下这珍贵的镜头;王府井大红袍茶庙会是武夷山北京大红袍周活动的压轴戏,从上午到晚上,共进行了3场演出。

    浓浓的茶香还萦绕在北京上空,大红袍又二度进京,借“人文奥运,茶香世界”茶文化宣传活动,使大红袍在全国众多的茶类中脱颖而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茶王颁奖仪式上,不仅拿到36个金、银、铜、优秀等奖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还品尝了大红袍,同时,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大红袍敬献奥运冠军仪式,大红袍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

    掀开名茶尘封的历史

    武夷茶在历史上就受到皇家青睐。汉代,汉武帝曾派人到武夷山投送“金龙玉简”,“用乾鱼祀武夷君”,饮到武夷茶,赞其“气飘然若浮云也”。唐代,职方员外孙樵将武夷茶拟人为“晚甘侯”,寓意晚节高尚之君侯;宋代,武夷茶已成为文人雅士广泛品赏玩味,大文学家范仲淹作有长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述当时山中斗茶的情景。

    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立有一方“御茶园”石碑,它就是武夷茶被元代皇帝忽必烈钦定为贡品的见证。据资料记载,元代兴建的武夷山御茶园完全按照元代皇家的规格设计构建,规模宏大华丽,采摘,制茶的农户达250户,年采制茶180公斤,制龙团茶5000饼。御茶园制茶前后历经了300年。

    至明代万历年间,武夷山皇家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的1/4。16世纪,武夷山创制了乌龙茶与红茶,成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茶早在16世纪就走向世界,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成为英国皇室饮品,当时的欧洲人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的代名词。

    大红袍作为贡品进京一直延续到明朝,前后历时250多年。到清代,大红袍只是列贡,渐渐的这一历史名茶被淹没在日渐增多的茶类中,知者较少。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在全国茶类中唯一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2002年武夷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2006年,武夷星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

    此次大红袍进京不再作为贡茶入京,目的就是要掀开大红袍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红袍,品饮大红袍。

    播扬独特的武夷茶文化

    自700多年前作为贡品入京,大红袍就将武夷山和北京南北两座城市相连。而此番大红袍进京,更是引起当地媒体广泛的关注,成为北京市民追捧的话题。大红袍进京,彰显了三方面的文化张力:

    一是历史文化的张力。古代大红袍作为贡茶进京,由于数量少,普通百姓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而今大红袍来到马连道、王府井这样的闹市金街,着实让普通市民过了一把瘾。历史的文化引起市民心灵的共响。

    二是原生态文化的张力。一直以来,武夷山民每年在大红袍采摘时都要举行喊山仪式,祭茶神、唱山歌,如今将这种原生态的文化通过歌舞形式带进北京,向市民展示,则更增加了大红袍的文化魅力。

    三是市场文化的张力。因着大红袍的珍贵神奇,茶市场开始呼唤大红袍。大红袍进京展示其实是为今后更好地营销大红袍作铺垫,营造一种市场文化氛围,从而达到促进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目的。

    政府铸造品牌诚信

    负责此次活动的武夷山市领导说,大红袍进京是政府在铸造品牌诚信,通过推介,通过活动,把大红袍市场的诚信塑造起来。

    近年来,武夷山一直着力大红袍品牌营销,使大红袍这一品牌日益被人们所熟知,20克母树大红袍曾拍出20.8万元的天价,由此也给人们一个误区,大红袍很珍贵,市场没的卖,凡卖必假。一位网友在帖子上说:喜欢茶以后,对大红袍一直不敢上口,开始认为只要不是那6棵树的都是假的,后来又听说市场上的大红袍价格低于400元的就不能喝,直到有一次在茶城喝到大红袍茶,便再也忘不了,之后就更爱大红袍了,虽然贵也要在自己的茶堆里预备着。从这位网友的帖子上可知市场对大红袍的评价。

    其实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经过科研攻关,20世纪80年代初,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经专家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树的优良特征特性。2002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了大红袍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745—2002),并于同年8月正式实施。今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决定留养停采母树大红袍,对其实行特别保护和管理。目前,武夷山可供制作大红袍的茶园基地面积已达4万多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认为:已形成规模的武夷山大红袍,它的质量和母树是一样的。此次大红袍进京就是要宣传这些内容。

    承载振兴茶产业的使命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如今武夷这座名山,已拿到了“世界双遗产”这块金牌,年接待旅游人数已接近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亿;而同样拿到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红袍茶产业,与强势旅游业相比就显得很不平衡,振兴这一历史名牌,成为武夷人的使命。

    “在武夷山这样的山水之境,连草都有芳香烈韵,何况茶乎!”一位旅游者说。在追求健康、崇尚自然的消费潮流中,大红袍纯自然的生长环境,高品质的特性,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正日益为人们所认同,而大红袍进京拉近了武夷茶与主流消费市场的距离。

    要打响大红袍市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京城茶叶第一街”的马连道有上千家的茶叶经销商,但真正经销大红袍的只有40多家。要让大红袍成为马连道茶叶市场的亮点,并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打开的。但是武夷山市政府毕竟已开了好头,特别值得武夷茶人高兴的是武夷山与北京宣武区在这次活动中联姻,合力推介大红袍消费市场,加强产销两地间的经贸合作,宣武区政府还表示将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到马连道经营的武夷茶商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共同打造“大红袍”和“马连道茶叶一条街”品牌。

    北京历来是花茶的天下,应该说北京大红袍周的成功举办,大红袍敬献奥运冠军并搭上奥运东风,大红袍在北京茶市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渗透,相信经过努力,不久的将来北京茶市场定会迎来大红袍的春天。 (金文莲 文/图)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日照茶网   技术支持: 日照黄页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日照市安泰星河港湾商务楼C座412 Email:rz96114@163.com 电话:0633-8922114
法律顾问: 山东东方太阳律师事务所 鲁ICP备05048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