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朋友送我一盒茶叶,说:这茶好着呢!我一看:包装盒上赫然四个大字"日照雪芽"。这新茶嫩芽上顶着春雪,该是何等意境?赶忙冲泡;落开的水沏了,玻璃杯里泛起淡淡的绿色,比江南的明前茶的色泽要重些。杯中渐渐舒展的叶片,也比江南的春茶略厚。杯口上袅袅升起的热雾,飘出一缕淡淡的栗香之气。
日照也产茶?当时的我,对日照的了解虽然少之又少,但比大多数人来说,还算多个一分半分。我知道孙中山完成共和大业之后,计划要在我国沿海建两个深水大港,一个是浙江的北伦港,一个是日照的石臼港。我还有一些日照的战友,他们对家乡虽然一往情深,但是复员时却洒泪投奔他乡。原因是:连年战争,日照兵夫多劳力少,风沙侵蚀,土地荒芜,再加上天灾人祸。还是外出谋生为好。这样的北方地区也产茶吗?
近十几年来,我的朋友,日照籍的诗人尹世霖回乡,带了日照新茶,每次都要与我分享。一方面是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宣传;另一方面,可能是他第一次送茶时,听说我以前品过此茶,且评价不低的缘故。从此,我的斗室里,常有日照茶特有的香气。拿出待客,谙熟茶道的朋友,也夸茶好,但往往琢磨不出它的出处。我萌生出访访此茶产地的想法。前年参团旅游,去了日照。住在海滨国家森林公园,迷上了那里的水杉林、黑松林。对丁肇中先生所誉"夏威夷所不及"的金沙滩更是流连忘返;乘船出海,看着远去的海岸,任海风扑入胸怀;登九仙山,一览山海如画;孙膑书屋前怀古,想起传说中的秦皇登临泰山,观海上日出,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这个地方。身临其境,对日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只是行程紧,没有安排参观茶场。没去茶场,可并不是对日照茶事一无所知。在那里,无论是宾馆还是小饭铺,上来的茶水,都是我熟悉的绿茶,同行的游伴都说:"这里赠饮的茶水,怎么比咱大都市酒楼的高档茶还好喝?"特别是看到港口码头,巨大的机械手夹起两节满载的车厢,举重若轻地翻倒煤炭的场面,简直让我们瞠目结舌。陪同游览的朋友说:"这最像咱们日照人了!大沙洼原是海边沙荒,我们植树造林,几十年下来,成了森林公园,有的游客还问:这是次生林吗?北边的丘陵上下,我们用三四十年的功夫,引进茶树,打造了日照绿茶的品牌,成为北方最大的茶叶产地。这里还有从南方引进的毛竹,有个'竹洞天',到了那里,你会觉得简直就是江南的环境。其实,这是我们日照人赶上了好时代,用我们的双手,打造出江南般的北方海滨家园哪!"
这回到日照开笔会,本来没安排参观茶场,可我为了了却心愿,提了出来。主人热情,会议组织者支持。原打算三五个人去看看,谁知一动身,竟去了十几个人,作家、诗人、记者和画家都来了,饶有兴味地听取共青茶场总经理周加民先生介绍。他用浓重的乡音回首往事,谈起了他们选种育茶的经历;他以山东大汉的豪迈,回顾了他们由村里的团小组创业,打造了"日照绿茶"证明商标的001号自有品牌"共青茶"的由来;他以市茶叶研究所所长的身份,科学严谨地讲述着茶树培育、茶芽采摘、加工和南北茶的品评鉴赏。他说:"今天给大家上的是新制的秋茶。这里纬度高,临海晨雾重,白天日照强,秋茶比南方名茶更有特色。"品着这水色青绿明亮,板栗香气浓郁,耐冲耐泡的"共青绿",别有一番体验。难怪同行人中原来喜花茶的,都爱上了日照绿;难怪同行的画家陈士奎情不自禁地泼墨作画,还题上由衷的祝福。
回到北京,沏上杯日照秋茶。抿一口,想起周加民引用的诗句:"昨夜品尝日照绿,今朝齿颊仍留香"。其实,留下念想的,不仅仅是这挟有山风海韵的日照绿茶;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日照的山光海色,还有那日照的人们…… (陈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