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茶网,日照绿茶,日照茶叶,日照茶楼,日照茶园,江北绿茶网,日照绿茶企业,日照名茶推荐,绿茶行业标准,绿茶邮购,日照茶叶供求信息,茶叶资讯,日照绿茶大全,日照绿茶企业

|
当前位置:首 页 >> 日照茶网 >> 日照茶讯 >> 正文 |
新模式催生新价值——巨峰镇用科学发展理念激活农村经济的实践
|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0-29 8:11:09 |
本报记者 孟庆连 深秋的风凉凉的。农民的心亮亮的。 在岚山区巨峰镇的原野穿行,亲历谋发展的热情,体味新农村的希望;在巨峰的企业漫步,循环产业群落气势不凡,产业上下游清晰可见…… 在这里,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在这里,转变模式是新境界。 单位产出占用土地明显下降,单位产出能耗持续降低,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指标下降,粗放型传统发展模式逐渐淘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新模式日渐凸显。 巨峰镇党委书记费立志深有感触:“科学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治本之策。如果发展是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那么发展即使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也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群众享受发展的成果肯定是没有后劲的。” 特色产业的精深之路 在土山东庄村的蔬菜大棚里,农民吕京诚的媳妇正小心地侍弄着黄瓜苗,手中就像侍弄着娃娃般细心,记者走进大棚她竟没发现。 记者走过去和她聊了起来,“俺这是对黄瓜苗进行移栽定植,过两天再加上一层薄膜,可以保存水分,保持温度。” 说起大棚黄瓜栽培技术,她头头是道。 她告诉我,她的大棚还用上了先进的滴灌微喷技术,既保证了灌溉的效果,还节约了水资源。 出了大棚,记者巧遇村支书吕京合。 这位46岁的朴实汉子,2004年再次被选为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把这个出了名的落后村带出来,便成了老吕心头的第一要务。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空谈。”吕京合一班人异常清醒。 依托亲情,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拿到一笔扶持资金的老吕,在村民的支持下,上马了20个蔬菜大棚。 大棚启动伊始,见多识广的老吕便把城里人的“精细化”嫁接过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技术要精,管理要细。 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技术,规矩定下来了,老吕便把临沂苍山的“大棚黄瓜通”老杨请了过来。 老杨人是来了,过几天还要走,可土山东庄村人老觉着没学透,心里直打鼓。于是,他们催着老吕想办法。老吕他们灵机一动,决定赠给老杨一个大棚,让他建成一个示范棚,大棚的收益归老杨。“这样,我们身边便有了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老师了。” 老杨留下了。老吕说,明年他还想上40个棚。 如果说土山东庄为我们打开一扇特色产业之窗的话,那么,巨峰的绿茶堪称特色产业精深之路的典型代表。 3.7万亩茶园,47家产能万斤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国际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已经通过,巨峰绿茶出口欧盟畅行无阻,“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命名已经确定,绿茶无疑成为巨峰特色产业中的第一资源。 仅有优势资源是不够的,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巨峰人的确费了一番脑筋。费立志告诉记者,用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拉长链条,做大产业,提高管理科学化,通过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实行市场品牌化,才能把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学习新工艺,引进新品种,嫁接新技术,应用新成果,巨峰茶叶品质稳步提高,精深加工纵深发展,茶叶科研、栽培、加工、销售、茶文化旅游等产业链条逐步拉长,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出了北垛春、圣谷春等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其中,“北垛春”牌绿茶已经走进北京老舍茶馆,成为人民大会堂专用茶。 记者在“山东省大棚茶基地”薄家口村了解到,该村年产万斤以上的加工企业已经达到8家,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辐射周边30余个村,1.5万亩茶园,1.2万农户。 产业发展中的“可持续” 农作物秸秆、废旧轮胎、禽粪、猪粪、煤灰矿渣……这些曾经让人头疼的废弃物,竟成了巨峰镇多家企业的宝贵原料,大受欢迎。 循环经济,一个离农村、农民非常遥远的名词,在巨峰已成为崛起一批产业的关键理念。“日照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示范单位”的落地,证明了巨峰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名副其实。 发展镇域经济没有创新的思维是不行的,巨峰镇做大做强循环产业就是明证。该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用循环经济的眼光来审视,生产生活中的剩余物、废弃物就不再是常人眼中的垃圾,而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巨峰镇以优化资源利用为核心,通过发展循环产业,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新能源、新产品,循环链条接续利用,相得益彰,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实现了环境改善。 方圆植物纤维厂,是一家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造纸原料的企业。据悉,这一家企业的投产就可消化掉4万吨作物秸秆,巨峰镇1万吨的秸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其胃口,企业的触角已经伸向周边乡镇。 目前,该镇已培育起以方圆植物纤维厂、日洁纸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作物秸秆加工产业链,以"巨皓橡胶"、"仙旭橡胶"等企业为代表的废旧轮胎回收再利用企业群落,以金键肥业有限公司、鑫源复合肥厂为代表的畜禽粪便加工转化项目,以建博建材为代表的煤灰矿渣再利用产业……这些以循环经济理论武装起来的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目前,全镇循环经济型企业已经发展到23家,全镇60%的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 常家庄的改水改厕就是以资源循环引领新农村理念的典型。由于养殖业不是该村的强项,建设一家一户的沼气式厕所与该村无缘。以李茂讲为领头人的村两委大胆创新,结合良好的自来水系统,决定建设水冲式厕所循环系统。 于是,一处大型沼气池在村西建成,住户产生的水冲污物通过专用排污管道,流向沼气池,不仅实现了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进村入户成为清洁燃料,沼气废料渣是茶园和粮田的好肥料,从而形成了"垃圾--沼气--燃料--肥料--农田"的循环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