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却柳暗花明。巨峰镇从盲目追大中醒悟过来—— 刚进入11月,作为我省种植绿茶面积最大的日照市,秋茶炒制已基本“封锅”。可对于紧靠山岭的茶叶专业镇——巨峰镇薄西口村民陈祥亮来说,这两天除脸上布满笑容外,在村里走路腰杆挺得都硬棒。原来,他炒制的1000公斤“小锅茶”被淄博客户采购一空,1万元的纯收入装进了腰包。他还美滋滋地打算:来年像城里人一样买辆车送货。 到陈祥亮家中采访,看到他家有10多间平房,满是茶叶加工机械和包装材料。平房旁边立着一个刚刚盖起来的二层小楼。 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民谈起“小锅茶”来津津乐道。他说,一开始,当地政府部门想把茶叶产业做大,限制“小锅茶”发展,毕竟用小锅炒茶产量低,适应不了大市场。可是,“小锅茶”虽然形状不如机械加工的好,却茶香味浓,也有市场。特别是每家都有茶园,小锅制茶很适合一家一户的创收。有关部门看到茶农得到的实际利益,也就宽容“小锅茶”了。 他还自豪地告诉记者,“小锅茶”不仅给他带来婚姻,而且给他带来家庭的宽裕,全家仅靠茶叶年收入就有5万元左右。村里像他这样用小锅加工茶的户有50多个。 对“小锅茶”宽容,同样也给大茶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原始积累平台。现在声名远播的北垛春茶厂,就是由原来炒小锅茶的农民入股建成的。厂长薄子高对记者说,他从1992年在家中炒茶,积累了部分资金和技术。1999年他和另一位茶农共同出资30万元创办了北垛春茶厂。目前企业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东北等市场。如今该企业在生产高档茶的过程中,除通过机械对茶叶整形外,仍然沿用小锅手工炒制加工。 “当初我们封杀‘小锅’,看来是片面的。不能唯大唯上,不能弃小加工而不为,只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合乎农民增收的需要,就得尊重市场发展的多元化,力戒产业发展中的急于求成和盲目追大。”巨峰镇党委书记费立志感叹不已。 恰恰就是这种对“小锅茶”的宽容理念,使巨峰镇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镇茶园发展到6万亩,茶叶年总收入近2亿元,先后吸引外来资金近亿元,建成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其中有500多户茶农用小锅加工茶叶,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大众日报)
|